赢了知识缺了素质
去年5月份的时候我在一家辅导机构当私教老师,第一天的去的比较早,学生刚刚放学三三两两的带着晚饭走进教室,那时他们都不认识我,估计觉得我是哪位同学的哥哥之类的吧。我趁着上课前的时间问一个学生:“你平时一般都考多少分啊?” 孩子不假思索的告诉我“一般九十分吧” “那你很厉害了,应该在班里都排前五名吧” “怎么可能,我们班四十个人,我排二十多名。” 这是一位五年级的学生跟我说的事情,我打开他的书本发现很多知识自己也并不能完全答得上来。这让我想起曾经去一家辅导机构面试,他们让我做一份数学试卷,我心想小学生的题目我还能做不上来嘛。结果我傻眼了,一份试卷全是关于路程相遇的题目,而且还必须用算术的方法做。我试着用我熟悉的方程方法做,可也只是做了十道问题中的两道。这让我很汗颜!我实在想不起为什么要这样让孩子学习,我只能勉强解释是在锻炼孩子的算术思考能力吧。
后来我问那个孩子,我说你知道世界有几大洲吗?他说不知道。我说你知道二月有多少天吗?他说考试又不考所以没算过。我说你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吗?他说家里买过,但是够来学习紧张,没时间看了。我很同情孩子,因为现在孩子的书包被我那时候要重的太多了,至少比我的书包重很多。我们那时候书包里还会带着小人书,带着一种用醋泡着花生米的不明液体(因为小时候乡下条件没那么好,喝到汽水是很难得的事情,所以我们经常“发明”这些东西来吃吃喝喝)。
我们的教育到底缺了什么?我想首先是素质,这里所说的素质不仅仅是文明素质,而是一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孩子的身体健康吗?现在的孩子视力不比我们那时候好,现在流行的办公臀,在越来越多小孩子身上出现。孩子的生活能力强了吗?基本的生活常识是我们正常生活的前提,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就算我们考上了著名学府,我们又能怎么样呢,到最后人人变成了“艺术家”一样“不拘小节”?孩子的心态健康吗?据我所知越是大城市心理诊所就越来越多,而其中不乏有一部分是学年时期的孩子。
我待过补习班之后,仿佛做了一个梦,梦到我自己又回到了我曾经小时候的年代,那个多么好的年代,学制也刚刚从五三向六三转变的90年代,学校里活动的时间很多,那怕基础设置不好,甚至连一块像样的水泥地都没有,一到下雨天就是泥泞一片,但是我们依然会一路跑一路用书包顶在头上遮雨。我想现在的孩子之所以没有这样,是因为一片片楼顶保护着他们免受风雨的击打,同时也遮住了他们对蓝天对生活的无限想象。亦或是书包太重,他们根本举不起来罢了。我很同情孩子!
学了文化却不知道文化
现在的孩子懂得书本知识远比我们那会多得多,甚至一些知识让我们很多上了大学的人都很汗颜。现在的学校,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变成有文化的人。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至今没有人能准确的定义,但是有一种解释的角度我是觉得有道理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定理,规律这些浓缩简洁的间接知识,它包含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孩子仅仅是学习了现行教科书上知识,他们怎么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呢。
我觉得有文化的人首先得有好的品德,而品德建设应该作为一项基础工程。但是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课程安排中品德课和体育音乐课等总是被安排在次要的位置,甚至班主任如果是由这样的任课老师担任的话,家长就会坐立不安。考试临近的时候这样的课程也首先受到挪用。我很怀念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一大批真正的教育家致力于中国的平民教育,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等等教育试验,无不把公民道德教育至于首位。甚至著名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在普及职业教育时也是把职业道德教育至于首位。
我觉得有文化的人应该是被开启民智的。智商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先天的素质加上一定的后天专项练习。而民智是指现代的思维,独立的思维。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很多孩子越来越成为妈宝,我试着翻译成nursing boy。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让独立的思维越来越被忽视。我最喜欢的梁启超先生在《变法通议》中写道“权与智相倚者也,今欲申民权,必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更多的孩子缺乏一个有权利个体的意识,社会与学校中形形色色的侵权行为屡禁不止。崔永元曾经说过一个故事,说他在北京某中学演讲结束后在休息室抽烟,一位学生让他立马掐掉,他问为什么,学生说“这是我的学校!”
我的堂妹今年十一岁了,上小学四年级,她出生在一个很好的年代,至少物质生活上如此。可是很多亲戚并不喜欢这个小女孩。每次小朋友去她们家玩都必定被她欺负哭,她去别人家玩也必定会带走某样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别人都不爱待见她,她的父母每次也象征性地骂几句。我不知道我二叔一家是怎样的教育,但是我每次和我奶奶在说她情况的时候,老人总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变好了。
很多教科书上包括教师提到孔孟,朱子这样一些古人思想的时候都会附上一句“落后的封建思想”。他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教育文化。我们古代的学校尤其是小学教育首要内容并不是诗三百,而是基本的道德礼仪规范和生活技能技巧。而我们所要传承的仁义礼智信又有多少仅仅停留在口号之上?我不禁想起《大学》之中的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