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先生有九个子女,四个女儿,五个儿子,其中三位是院士,其他六人也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
这位最牛老爸,到底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呢?
这本书是一部书信集,它包括了梁启超从1898年,到民国十七年,就是1928年,这个时期写给自己妻子和儿女的书信,大概有数百封,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
这个父亲在家里面并不是权威,而是朋友。梁启超的外孙女曾经说过,说梁启超很重感情,富有人情味,他的整个人生贯穿着爱和美。在他的眼里,学历高,成绩好都不重要,那不是首要的教育目标。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首先有美好的品格,然后能够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又对社会有益的事业,第三,充分享受人生,一辈子都要过得有趣有爱。
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根基呢?梁启超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答案叫作趣味。他曾经说过,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你说梁启超先生的人生是怎么过的呢?他说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会淋漓。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说就没有一件不失败的,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面感受到了趣味,就是在失败里面也感到了趣味呀。
你看最好的人生,根本不是用成功和失败来界定的,而是用趣味来界定。那么趣味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每天打游戏,刷短视频,做任何事都一无所成,这算不算一种趣味呢?
梁启超先生的答案是,人生在幼年青年时期,趣味是最浓的,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入下等趣味不可。所以赌博、喝酒这些成瘾的东西都叫下等趣味,因为你只有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才觉得瞬间被满足。如果人一旦沉沦在瞬间满足中,生命力就会被吸干,剩下的人生就只剩下一片荒漠。
所以一个孩子或者是年轻人,应该朝高尚的趣味走,否则一旦落下来,那可能会给一生带来灾难。那么你说高等趣味为什么有深度、值得热爱呢?它是一个人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人只有不断地努力突破和成长,才是丰富的。
在梁启超的心中,带领孩子们找到可以受用终身的高等趣味,让他们一生都能过得充实、津津有味,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事。梁启超儿女们的兴趣很多都是他培养的。你说那怎么培养?我就发现我培养孩子的趣味好难,我说的事他都跟我反着干。我们来看看梁启超先生怎么做的。
首先叫美学教育。那种把好奇心,把诗意,把热情,种在孩子心中的氛围非常重要。它怎么能是没有用的呢?在梁思礼三岁的时候,梁启超就开始教他读诗。梁启超先生在信中还把两个人读诗的场景记录下来,请注意,梁启超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陪伴之上的。有一些家长以为,培养兴趣就是给孩子报个班,把他往兴趣班里一扔,钱花多了,这孩子就多才多艺了。可是你往往发现,孩子从此以后就会认为,一切都只是可以花钱购买的,一切都只是评比和竞赛,这多没意思。他没意思,你也没意思了。所以我们要向梁启超学习,在人文与美学的培养上,最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家庭氛围,由家庭成员共同来完成,而不是说你只管找到你的兴趣。
梁启超会第一时间先去了解孩子,然后尊重孩子的想法。
你看,在梁启超的眼中,听话的孩子未必优秀。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建议,那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但是不能强求,要孩子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你为孩子选定了一条路,不如教孩子该如何找到自己的路,拥有规划人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就是教育的境界。
你说梁启超家也会面临孩子们的成绩问题吗?孩子的成绩重要吗?如果考不好怎么办呢?梁启超一点都不在意,他会跟孩子们说,你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没有功利的目标,孩子们反而最后都成了各自领域中的大家。
他在鼓励孩子,说那些很遥远的事,你想它干吗呢?人要活在当下,不骄傲、不气馁是最重要的,然后要尽力去行动,不要只想不做,只说不做。那么只要有这两样,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就能够应变自如。无入而不自得,就是做什么都能够做得好。
除了要在自己的专业上竭尽全力之外,梁启超还鼓励孩子们要给生活找点趣味,就是给那种专业的、重要的、严肃的生活加一点甜。这些趣味就来自文学和艺术。就鼓励孩子们去拥有一些让自己快乐的兴趣。
梁启超就告诉大家,并不是每一个人想要成为专业人才就一定能够成为的,怎么办呢?做学问、搞事业不是人生的全部,一个人的兴趣同样能给生活带来快乐,这也是一种价值。不是所有的兴趣都要有用,要能变现,要为高考加分。兴趣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我们的生活有意思,不单调,能够持续地在眼里点个小火苗。一个人丰富的生活也可以让他在事业上做到有创新能力,有更灵活的思维,这就是梁启超生命力勃勃的秘诀。
最后梁启超对孩子们说,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很喜欢这五个字,活泼有春气,春天的春。我要把它写下来,贴在这个床头,希望所有有孩子的家庭都能够把这几个字记下来,那才是一个人生命力的所在,是人的原动力。
你看作为父亲,梁启超非常有界限感,他并不是喝令、阻止和训斥梁思忠,说你怎么不听我的话呢。他只是提醒孩子,你走的这条路跟别人不一样,所以你要万分地谨慎,而且要跟家里保持沟通,有任何问题,要告诉我,我们一起讨论。
所以如果孩子选择的路是你不看好的,你首先要很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担忧,告诉孩子你为什么不赞同他的选择,告诉他这条路的利弊,以及他可能会面临的处境,这叫实事求是。如果孩子听完了,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你看看梁启超,他并没有强硬地阻止,也不扼杀这个孩子独立的人生可能性。如果他一定要这么做,那为人父母就是要保持跟他的沟通。
沟通非常重要,一旦父母跟孩子的意见出现分歧,最不该做的事就是把分歧变成争吵和冷战,这样那个沟通的渠道就关闭了。孩子会远远地躲开父母,因为觉得你不懂他,说了你也不重视,所以从此他就不说了,再也不愿意听取父母的任何建议,甚至在某种极端的情绪波动的时候,一个人会做出冲动、一意孤行的决定,那就覆水难收了。
所以梁启超是让孩子知道,家里面没有谁是绝对的权威,即便是这么一个很牛的父亲,也不能为你作主。那么孩子自己说了算,孩子就不会因为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遭到父母的批评和贬低,也不需要在父母面前扮演一个被家长喜欢的孩子。只有这样,他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的时候,才会愿意跟父母商量,才会把你当作朋友,你才能在重要的关头给他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他走出正确的那一步。
梁启超认为,无论是困苦或者舒适的环境,都能锻炼人的意志。一个人的心境不应该被环境左右,不能过上舒适的日子就坐立难安,没有配得感,也不能一过困苦的日子就成天抱怨,立即躺平,这都是没有志气的表现。所以好的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沃土,种下种子开出花。
你看梁启超的沟通牛在哪里呢?第一,就算孩子做了你不赞同的事,也要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不要否定孩子的人格和理想。遇到危急情况的时候,他也没有跟梁思忠说,这么乱的世道,你瞎操什么心,管好你自己就行了。梁启超从始至终都尊重梁思忠的革命理想,他不会为了让孩子自我保全,就教他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第二,父母从长辈的立场说的话,孩子不一定爱听,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看梁启超就告诉同龄人姐姐、哥哥,你们多跟他交流交流,你们要提醒他,要让他慢慢地性情稳定,做出明智的判断。
第三,这个最牛老爹一点爹味都没有,发现了吗?他从来不给孩子下命令,说你该怎么做,你不该怎么做,你必须按照我的方法做。他给孩子提建议,用的都是商量的语气,都是从自己的人生体会出发,所以非常地具体。我遇到同样的事是怎么做的,这里面有什么细节,我在做的过程中获益了多少,我走了哪些弯路,然后给你一个参考。至于该怎么决定,你要自己拿主意。
因为梁启超相信,家里的每一个人,无论妻子还是孩子,都应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这才是主人。所以尊重、平等是一个人成为自己主人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梁启超的家庭氛围。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人人都能自由表达,在梁启超看来,这才是快乐自在的人生。
所以梁启超虽然很忙碌,四处奔波,常常不能陪伴在孩子们身边,但是他是非常重视写信的。他认为心里有话一定要及时说出来,而且要随时参与到孩子们的生命当中。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家长常常说,我特别忙,我没有时间,其实就意味着你的这个时间没有把孩子、把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怎么会没有时间呢?有哪几个人能比梁启超还忙呢?
不论是生活小事,还是人生大事,梁启超都鼓励孩子们,你要为自己做主,为自己负责。这种思想远远超过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局限,这就是阅读、见识带来的认知。认知是可以突破时空局限的,不管你生在哪儿,长在哪儿,多大年龄。
所以如果生在梁启超家,会拥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那一定是快乐和自在的。但是快乐和自在的前提是要拥有清晰的判断力,那这个判断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打磨出来的。在哪里呢?饭桌上。
梁家的饭桌总是很热闹,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写过一本书,叫《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看,里面就记录了很多梁启超跟儿女们之间的趣事。这个书里就讲,说梁家每天都有一大家子人吃饭,梁启超就在饭桌上天南地北不停地讲,谁先吃完饭,谁可以先走,但是过一会儿如果想回来再吃一点,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涉。大家就把吃饭看作每天交流感情的好时光,就是一个论坛,家庭论坛,或者家庭会议室,无拘无束地在这个饭桌上聊天,十分地开心。
可见很多教育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在书房里完成。一个有智慧的家长能把诗词教育、美学教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下雨的时候,梁启超就跟孩子们一起吟一首关于下雨的诗;装修房子的时候,他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房间,发挥想象力。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这些知识爱上生活。
拿梁启超当镜子,就能发现,我们直到今天,很多人只是拿没有钱或者没有时间来做借口,逃避自己的责任,掩饰自己的懒惰。
你看一个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呢?就是立即反馈,叫及时反馈,并且正向反馈,就鼓励生活中那小小的闪光点,它才能让人坚持往前走嘛。所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是梁启超身上一个很优秀的品质,并不是只有微言大义,讲道理,板起脸来才是重要的。反而是生活中那个小小的趣味,更能让人敞开心灵。
越是遇到变故,家庭氛围的作用就越重要。不要恐吓孩子,不要因为有一些阴影笼罩就垂头丧气。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先慌了神,开始悲观,开始沮丧,甚至互相推卸责任,比如孩子一生病两个人就吵架,对吧,比如家庭一遇到变故,就说都是你不好,那么孩子的痛苦就要增加很多。
所以梁启超在信里说,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病毒。那么在孩子面前,他一直都是坚强的,也是乐观的。他也希望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大事,都不要让精神萎靡,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事发生有静气,沉静下来,安静下来,先接受,然后思考,接下来做出改变。
梁家的教育总结起来就是春风化雨,事无不可谈。爱情、婚姻、生死,这些我们有时候觉得很难跟孩子去聊的重大话题,在梁家都是在书信往来和日常聊天中完成的。没有什么不能讲,没有什么不可以接触,没有什么需要过度保护,要相信一个人的能力。
梁启超曾经说过,他希望一个人在品格未定,可善可恶的时候,早一点下点涵养的功夫,把根基打好,将来到社会里才能不屈不挠,立得住脚。
什么叫作涵养的功夫呢?他总结为有精到的技能,有高傲的志气,有真挚的信仰,有浓厚的兴趣。就这四点,他的每个子女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