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文学家,人们都会想到屈原、宋玉、两司马、三班、三曹,乃至唐宋八大家等,他们的文章笔力雄健,彪炳史册,许多名言警句流传千古。可历史上偏偏还有一些人物,虽然算不上文学家,却也留下了一些作品和名言,照样动人心魄,为人称颂。
孔子编订的《诗经》,大多来源于民间,其中有一篇《采薇》,深刻地刻画出了一位征夫在归途中的历尽艰难,踽踽独行的情形,他不时遥望家乡,抚今追昔,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诗中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无人不知,但是至今无法考证出作者为何人。
《诗经》中这样动人而经典的诗篇比比皆是,它无可争议地展现了中国古典抒情诗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民族文学特色,奠定了我国诗歌的基础和优良传统,形成了我国诗歌体裁独特的四言结构,后世文学家无不从中吸取创作源泉。
秦末时天下大乱,崛起的英雄中刘邦与项羽最后成为对手。被唐代诗人戏谑为不读书的刘项二人,大半生都征战于疆场,看不起读书人,却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篇,虽然各自仅有一首。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西楚霸王项羽的这首《垓下歌》就是自己身处绝境时的内心独白,是这位悲情英雄在生命即将终结之前的绝命词,满含着对命运不公的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宋代学问家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也说这首词:“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
伴随着垓下悲歌,老谋深算的刘邦取得了天下。在一次平叛得胜还军途中,刘邦路过自己的故乡(沛县),驻军数日,把昔日同乡好友都召来,共同饮宴。
酒酣耳热,身为皇帝的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起了即兴创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歌仅有三句,前二句立意很高,大气磅礴,雄浑自放,豪情万丈,第三句却峰回路转,直抒胸臆,突然表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周边尚不安定的惆怅之情。
确实,这时的汉朝,虽然内忧消除(异姓诸侯王都被剪除),外患尚存(北方的匈奴虎视眈眈),刘邦自己华发已生,仍然要御驾亲征,对太子是否能够继承大统也深表忧虑。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一部集大成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有文:桓温(东晋大司马)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南朝文学家庾信写《枯树赋》时,将上述名句完整地予以引述。是什么原因,一位军旅将军的几句词,打动了一位被诗圣杜甫赞美的“清新庾开府”?
这种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的哀怨之词,哪里像是一位纵横疆场的大将军所能做出的?然而这几句四言诗一直流传至今,让人们在其威武的外表之下,看到一个感性的形象。
大司马桓温的一生也算是战斗的一生,他军事生涯里面既有收复北方故土的雄心壮志,也有代晋称帝的不臣之心,虽然引兵三次北伐,成就并不大。
桓温专权十余年,主持过废立大事,但最终没有敢悍然篡帝;由于谢安的缓兵之计,亦或在岁月蹉跎之间,一代权臣先行老去。
一千年前的宋朝,虽然地域达不到汉唐的广大,但是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几百年间出了许多文化名人,而且形成了完整的文官体系,深刻地影响了后世。
当时宋朝朝廷为施行文人治国的既定国策,一方面通过扩大科举广开读书人入仕的途径,一方面竭力提倡全民读书的风气。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劝学篇》一首,传布天下,诗句虽短,但是浅显易懂,切中要害,直击天下士子心灵,因而流传千年至今。全诗为:
诗中包含的价值观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今的时代,但很多家长和老师依然用这几句诗来激励学生。
精忠岳飞是军事家毋庸置疑,他所著的《武穆遗书》大概没有人否认。但他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身份都存在争议。他公认的一首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家喻户晓、字字千钧,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其实他还有另外一首词,即被称为姊妹篇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同样大气浩荡,满怀抱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词中名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不正是将军们枕戈待旦,力图北上收复中原的愿望吗?
岳家军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令行禁止,所向披靡,在岳飞率领下,多次击败金兵,收复失地,保卫了长江中下游及南宋小朝廷的安全。
康熙大帝的皇太子胤礽天资聪颖,从小学业优秀。据《清史稿》载:皇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他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爱。
胤礽在十几岁的时候曾经写过一副对子,“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不但平仄极其合律,而且颇有意蕴,受到康熙和满朝文武的夸赞,太子本人也常常以此自矜。
可惜他当了几十年的太子,始终不能上位,蹉跎之中有些精神失常,性格逐渐变得乖戾无比,经历了被两立两废的人生起落之后,最终病死于北京紫禁城咸安宫,空留一副名联于身后。
最后一段故事送给爱读书的朋友们。有一位叫朱幼清的人(不知何方人物),一生喜欢读书,老来读书难以记忆,于是在给朋友的信中说:“然必欲贮之腹中,犹含美馔于两颊而不忍下咽。我之于书,味之而已。”
这真是一种美妙的比喻。他的意思是,虽然记不住但还是要读,读书就像嘴里含着美味佳肴,不急于吞咽,生怕吞下去就再也尝不到味道。对他来说,读书能不能有所裨益已经不重要了,只是为了尝鲜,为了舌尖上的滋味能多留一会儿,只要能读书就是快乐。
这难道不是一种旷达态度,一种精神愉悦,一种人生境界吗?
谢谢阅读,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是一种美德,让更多需要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