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在性的综合性品质。所谓综合性,就是学科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体整合。所谓潜在性,乃是个体内在特质,是无法直接观测的,需要借助于个体在具体任务中的实际表现来加以推测。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三种途径来落实。其中通过教育评价落实,高考当然是当仁不让,即“指挥棒”的正面作用。而且,核心素养应该体现在高考中,否则,核心素养就会被“悬置”。
核心素养是因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来的。落实立德树人,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重要环节,并把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标准的依据。作为教育重要方面的高考,必须且必将体现并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所以,核心素养和高考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高考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环节,高考对课标落实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服务选才是高考的基本历程,但高考还通过导向教学来实现立德树人,对高中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都体现出关键的应试作用。比如高考语文多了一道考查文化常识的题,高中学习就会花更多时间在文言文上。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因此试题必须通过难度考核才能将不同水平考生区别开来。那么,研究高考题,练习高考题,围绕高考题进行复习,其实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何况高考命题大多是大学教师参与,一般很少看考生教材。因此备考就要跳出教材与试卷,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上下功夫,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上求实效。
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能被测量,并非能被测量的东西都是重要的。比如文化品格这一重要的核心素养,就不具备可测量性,虽然文化知识可测,但若用考生文化知识测试的得分来推断或支持考生的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等文化品格素养,效度是很低的。所以,就有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那么,“两依据、一参考”(依据高考必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依据学考10科合格性考试和3科等级性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来录取)能否担当得起立德树人之重任?且拭目以待。(17.12.2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