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这些年很火,他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人。
但王阳明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存天理、灭人欲”。
我觉得不可思议,中国历史上五分之二的圣人竟有如此想法,看来自朱熹以后,“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不可小觑,连圣人也落了窠臼。
以古鉴今,现代教育是如何处理“人欲”的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立德树人”呢?
“立德树人”,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全面发展,不是说非得项项杰出,而是说作为人,应该有人的样子,具备人的基本素质。
那对于“人欲”,这个我们一直在回避,却一直藏在每个人的心底的东西,在“立德树人”的理论体系中,是如何被处理的呢?
平心而论,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生活追求,他人只能影响,无法完全设定。
所以“立德树人”,是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是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在法治社会,以法律为底线进行约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加强道德教化的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其实是播下一颗颗美好的种子,然后为其提供均衡的营养。
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让每颗种子的营养不因人为因素失衡。
其他的,交给时间。
此亦之谓:相信种子,相信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