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的三个优点
日本国宝级糕点师之一,小山总经理著有《“爱担心”使我成为世界第一》一书,总结了担心的三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养成“先手”习惯。工作之前,总是会担心“失败了怎么办”,但通过反复思考应对失败的办法,能够提前把失败的影响限制在最小的程度。
第二个优点,能从积极的角度把担心理解为关心。
第三个优点,担心和不安能成为突进到下一个舞台的原动力。
担心成为“优势”
有的人平时总是担心“这个工作太难了”“时间不够”,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总是能做出成绩。对于那些人来说,担心是一种“优势”。他们通过灵活运用不安积极的一面,在商业中收获成果,通过工作取得进步。
这种工作方式也有不好的一面,会促使“悲观主义”倾向的加深。所谓悲观主义,表现为“预测未来不会顺利,往不好的方向想象”的心理倾向。
乐观主义的效用是什么
所谓乐观主义,即“对未来发展抱有积极期待”的心理倾向。
根据塞利格曼博士等人的研究,高度乐观的人能在工作、学业、运动中取得好成绩,干劲高,能战胜困难,还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生活习惯健康,免疫力强,不会轻易得传染病。也就是说,乐观的人身心健康,往往寿命很长。而且,高度乐观也是复原力的一大要素。
不乐观也优秀的领导者大有人在
遍观日本的典范管理者,尽管像美国人一样乐观的人更多一些,但表现出悲观的一面,同时又非常成功的领导者也不乏其人。依我个人看来,索尼的盛田昭夫先生、软银的孙正义先生、乐天的三木谷浩史先生等人,就是典型的乐观领导者。而松下电器的松下幸之助先生、京瓷KDDI的稻盛和夫先生、迅销的柳井正先生等人,在收获伟大成功的同时,又绝不认为未来可以乐观,而是一边怀着危机感,一边率领员工朝着大胆的目标前进。说他们是乐观主义者,不如说是爱担心的人。
有一类成功者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
有一定数量的人,他们的言行有近于悲观主义的倾向,却能取得与乐观主义者同等甚至更高一筹的卓越成绩。诺勒姆博士等人将这种类型的人命名为“防御性悲观主义者”。这样的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即使以前很顺利,也会对接下来的状况做出最坏的预测。他们是通过故意把事情往坏了想而获得成功的“适应性悲观主义者”。
试着认识到自己不是“爱担心”,而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
悲观主义常给人以“消极”“阴暗”“不健康”的负面印象,被贴上了不适应社会的标签。不过,只要认识到“自己虽然不乐观,但也并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防御性悲观主义的类型”,心里的阴云就会一扫而空,阳光普照。而且,只要能让周围的人——尤其是乐观主义者——理解自己的独特倾向,就能防止误解,多少都会改善人际关系。
“防御性悲观主义”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安有可能会传染给周围的人,以不安为首的消极情绪具有波及效果。
第二个问题,不安和紧张一旦反复出现,可能会引发失眠、头痛等神经性问题。实际上,与乐观主义者相比,防御性悲观主义者的心理健康度要略低一些。
第三个问题,防御性悲观主义者独特的心理、情绪模式难以被他人理解。刚刚还显得很不安,突然却又干劲十足。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可能会给别人留下“很难琢磨”的印象,交朋友比较难,这一点会妨碍人际关系的发展。
化不安为干劲,再过渡到“埋头模式”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防御性悲观主义者的不安是其“优势”。这种不安具有“激励功能”,能够成为工作动力和发挥问题解决能力的契机,成为推进易拖延工作的原动力。
其次,一旦干劲的引擎开始运转,要一直专注于眼前的工作,把不安带来的、指向未来的意识集中于“当下”,以忘记时间地专注投入眼前的工作,使之不停向前推进。
由“不安模式”变为“干劲模式”,再过渡到“埋头模式”。只要掌握了这种工作方法,就能化解不安。
“心流”
“心流”一词是由匈牙利出身的心理学家米哈伊·齐克森米哈伊博士命名的,表现的是高度专注于某行为甚至忘记时间的心理状态(flow,在体育运动领域则被称为“zone”)。
小说家村上春树在其对话集《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一书中做了绝佳的说明:“我们俩似乎都能从工作中获得一种纯粹的喜悦。音乐与文学分属不同领域,但比起从事其他活动,埋首于工作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至高无上的幸福和满足。能从工作中获得何种成果固然重要,但专注到废寝忘食的投入, 是比任何成果都可贵的回报。”
越是善于工作的一流人才,越能埋首于眼前的职务,而且他们会通过工作实现进步。这是因为,心流体验能够促进自我进步。
米哈伊博土采访科学家、作家、音乐家、舞蹈家发现,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体验,那就是忘我的状态。有很多人表示,自己的作品——作曲家的是音乐,作家的是文章——都会自发性地涌流出来。因此,博士把这种特异的心理状态命名为“心流”。
而对于社会人士来说,心流状态就是全力工作,对学生来说就是专心学习。
作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心流已被确认具有多种优点。
第一个优点是“异常充实的体验”。这种充实感能为我们带来幸福。所谓幸福,并非只是感觉心情好。心流带来的充实感,既是人类的纯粹的喜悦,也是能带来更深的满足感和快乐的幸福体验。
第二个优点,能带来“内发式动机”。这种动机不同于伴有金钱、认可、夸奖等外发式报酬的动机,是一种能使人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工作的干劲。
第三个优点,即“自我进步”。要想再次体验心流,必须面对更高的挑战,为此,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我们会主动勤于学习和训练。
第四个优点,心流状态“不会徒耗心理能量”。
化“不安”为“干劲开关”
我这个爱担心的人,开始工作的第一步,是以不安为契机,打开干劲的开关。也就是灵活利用不安情绪的激励功能。只要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应该都能轻松做到这一点。
一旦干劲被激发出来,就趁着它没消失的时候立刻投入眼前的工作吧。这样就能高效活用心理能量,进入专注工作且心灵放松的心流状态,完成令人震惊的工作量。
心流同睡眠一样,想进入是有条件的。其条件主要有“明确的目标”“挑战与能力的平衡”和“反馈”。
“目标管理”重于“时间管理”
第一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弄清楚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成功和失败的标准是什么。
要想拥有有意义的工作,目标设定非常重要。如果因目标不明确而导致工作缺乏充实感,员工会身心俱疲,效能低下。
在工作中经常加班、效率低下的人,很可能就是没能理解工作目标的人。他们只是出于别人的吩咐、委托才做,而不是自发、自主地工作。
反之,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便是别人委托的工作,他们也会思考“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时候”,思考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目标,然后再着手其他工作。
比起时间管理,做好目标管理更容易提升工作的专注度和效率,也能避免加班。
认清自己的能力水准
进人心流的第二个条件至关重要,那就是挑战高水准的工作,迫使自己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现有的能力。
定下稍微超出自身舒适区的“延伸目标”,推进更复杂、不轻松的工作——这样的状态对心流体验的活动是很关键的。过于轻松的工作会使人进人心理上的“无聊区”,而难度过高的工作则会使人进入“不安区”。
只有既不无聊,又无不安,个人能力与职务要求的水准高度一致的工作,才能带来充实的体验,使我们接近心流。
要想进入能给自己带来充实感的“心流区”,必须具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力,能够认清自己的能力水准。如果贸然挑战超出自身能力太多的高难度工作,不仅不能体会到充实,还会被不安搅扰得无力工作。
怀着“被人注视”的紧张感
进人心流的第三个条件是,要有“能接受反馈的结构”。可能的话,迅速且具体的反馈是最理想的。所谓反馈,是指将评价结果返还给被评价者本人,从而修正行动,使之变得更为合适。感到“被人注视”的人,将比平时更专注地工作。
逐步提升挑战水准和能力水准
不安的激励功能一旦打开,我们就会立刻投入眼前的工作。只要工作目标明确,值得挑战,并且已建立起能够迅速获得反馈的机制,我们就能专注地投人工作,甚至忘记时间。
人一旦能够进入心流,养成集中注意力投入工作的习惯,就能踏上进步的轨道。所谓进步,就是“掌握能够达成更高目标的能力”。
这就是通过心流体验实现的进步过程。一边埋头于眼前的工作,同时又能不断前进——这种前进和进步的实感是金钱所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