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同老电影《月球旅行记》有些暧昧关系,虽然时间相隔甚远(《雨果》2011年《月球旅行记》1902年),前者爆出了后者的好多看点。两部电影无论观看顺序如何,都会对另一部的理解顺畅许多。
《雨果》可以说是为了向伟大的导演——乔治·梅里爱致敬而拍摄的。如果说你不知道乔治·梅里爱是干嘛的,或者没看过他拍摄的电影的话,观看这部《雨果》就只剩下视觉感受了。
如果想快速了解乔治·梅里爱,就去看看《月球旅行记》(片长14分钟)。这两部电影互相补充,因为有《月球旅行记》做基础,才对其导演乔治·梅里爱有所了解,同时也知晓他对电影有怎样的贡献,进而理解了为什么这样一部感恩电影情怀的电影,会受到电影界如此高的评价(向前辈致敬的方式之一)。
《雨果》是3D电影,注重拍摄技巧,更注重视觉效果。开篇展现的是在steadicam shot(专业视频支架)的帮助下拍摄的长镜头。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从俯瞰巴黎的漫天飘雪开始,锁定目标急速往前穿行,穿越般最后视点落在车站大钟上那个数字“4”上。超长的镜头神奇到不可思议。
仔细看几遍才发现,这是个伪长镜头,其中还是有切点的,只是很微妙而已。这需要观影者细心体会才会发现其中的美感。
借助几个镜头来拓展一下:
一男孩儿(雨果)穿梭在迷宫一样的钟表机械房里,到处都是齿轮,各部件环环相扣。镜头景深带来的空间感强烈,没有噱头的3D电影以纯属的技术效果来征服影迷。纵深的拍摄显示出这是雨果生存的世界,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还配合着独特的音效,背景有表的滴答声,急促的声音如同孩子剧烈的心跳,因为他要做一件“迫不得已的坏事”。这种用图像和声音来讲述故事的方式,扣人心弦。
在庞大的机械钟表内部行走,观众追随着镜头,镜头追随着雨果,最后停在了大型表盘背面,他透过钟表“4”的那个小格子(除去上面那一撇像透过十字架),看到了遥远的埃菲尔铁塔,他的世界被钟表的框框挡住,他只能透过重重障碍,眺望着远方的希望,导演是不是想告诉我们只有努力穿越层层阻碍,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也许有这层隐喻吧。
有情节的画面会有感情流露,镜头不再孤立,它在流畅的叙述这故事——雨果的世界简单而渺小,他的信念就是凭借一切力量修复好父亲遗留下来的机械人。被父亲疼爱的孩子因父亲的意外身亡而变成“小偷”,他想零碎得偷回他的希望,有时候希望力量大于生存的力量。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实现起来却相当得困难。他是车站大钟的修护者,更是时间的陪伴者。在他想得到一些零件时(当然方式不正确),被玩具店老板(乔治·梅里爱)当场抓获……一边是满怀希望的孩子,一边是想烧毁孩子希望的玩具店老板;孩子象征永恒且艰难的希望,老人预示失望将消融的矛盾心理。
在飘雪的街道上,雨果穿着短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困境下)紧跟老人,他只为了要回父亲的另一遗物——笔记本。他,为拯救和追回希望,在严寒的环境中挣扎着,在近乎绝望的境遇中倔强得坚持着。
孩子都有颗好奇心,梅里爱的养女也喜欢秘密,有颗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探索世界的火把,引领着他们追寻理想中的世界。好奇,使两个孩子有了联系;好奇,把绝望转化成希望;好奇,使生命有了追寻的价值。
印象深刻的镜头:
雨果去找玩具店老板梅里爱想要回他的笔记本时,梅里爱递给他了一个手帕,一个冒着青烟、整整齐齐包着什么东西的手帕。此时的背景音乐很深沉,也很神秘,梅里爱发亮的眼神中掺杂着希望什么事情发生的复杂表情。大特写镜头显示雨果的手很粗糙,指甲缝里都是黑乎乎的油垢,并且有些红肿。单看手的话很难想到那是属于一个孩子的,会理所当然得认定那是一个干粗活的工人的手。孩子慢慢的打开手帕,里面的东西让他泪流满面,此时老人看着孩子绝望的神情,眼中也闪现出泪光,此处留下伏笔。
这个镜头是由下向上拍,以仰视角度,让手帕里的东西从上面飘落下来,那飘散下来的东西如雨果破碎的希望,展现他绝望的心情。他抬起含泪的双眼望了一眼梅里爱……
剧中隐喻:
车站如人生,雨果在车站里迷失,又在车站里找到人生方向,这里是错误的终点,更是希望的起点。
一条小腿残疾的车站巡警,身体的残缺导致心灵的冷酷,后来在卖花姑娘的温暖下有所改变,最大的转变是将雨果从铁轨上救了出来,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救赎。
每个人都可以毁灭你也可以救赎你,警官可以抓住孩子送到孤儿院,也可以将孩子从铁轨上救出;玩具店老板可以将孩子的心爱之物——笔记本抢去毁掉从而他的希望,也可以让他在店里打工修理各种机械,给他希望;都是有两面性的。
线索:
整部电影的线索是那个机器人,雨果的爸爸因机器人与雨果有共同的目标,雨果因机器人而产生希望,梅里爱(玩具店老板)因机器人先悲伤后觉醒。
拍摄手法现代了好多,影片开始感觉就像讲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观众跟着镜头猜测着这个雨果他怎么着了,或者他接下来有什么变化?有这个猜测成分在里面,没想到这个故事到后来主要叙述的是玩具店老板乔治·梅里爱的过去。
这个孩子,影片主人公的名字只是一个巨大的引子,他引出来的著名导演才是重要人物,这让我脑补出小白兔拔出个大萝卜的场景。
好多镜头与故事的主线看似没有多大关系,实则密切相关。比如说车站警察的假肢被火车挂着差点丧命这段,到后来就是一个点的消失了。人们依赖机械,但机械也会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
文学作品中强调,文中所描写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物体和每一个事件,都对后来有影响,或者起到铺垫作用。影片里面的好多情节和故事并没有让观众直观地看出与最后结局有什么关系,可仔细分析确实对讲清楚故事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这是一部3D片,也需要镜头带来视觉上的感受。
车站里人来人往,他们出来有的是为了应和雨果的心情,或者映射雨果的生存环境,从不同的角度表现雨果生存状况多么恶劣。
雨果周围的人还是有人性的,有老年人和小动物之间的亲情;警察和卖花女之间的爱情;赠书老人与被赠书人之间的馈赠之情;这些情节烘托着剧情的发展。
影片前段故事情节不怎么聚焦,里面精彩的镜头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体验,也可说是视觉震撼,所以对于前半部尽可关上脑子,打开眼睛去欣赏3D的视觉冲击,后半部就是缅怀了。
但如果没有看过乔治梅里爱所拍摄的电影的话,这种缅怀也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最好结合着乔治梅里爱拍的一些老电影来看,看他那时做出的成绩,了解他对于电影都做了些什么贡献。只有了解过后,才会明白他做了什么才达到这种“功成名就”的状态,才值得后来的电影人缅怀和敬重的。那些曾经的电影就是他的战绩。
整部电影的拍摄,视觉效果可以说是非常优秀,这部片子之所以在影评界得到这么高得分,也有内行人对内行人的肯定,内行人对内行前辈的怀念和致敬的成分。也可以说尊重的成分大于影片本身的实力,感情分占大多数,实力分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开眼睛,关上脑子,然后好好享受,认真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