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刷完《最好的我们》之后,趁着停电的间隙补了八月长安的原著,也许是作家本身名校光环加持,才能够解答一个优秀学生云集的振华中学。振华中学是本科时代好朋友实习高中的名字,听来尤为亲切。振华更是情深深雨蒙蒙里父亲的名字,也更是整个民族的气魄与雄心之所在。所以不外乎作者把三部曲置于振华。读完小说后,脑海里闪过的是马尔克斯的这一段话。关于回忆里的青春是难以复原的,所以许多观众与读者都为耿耿最后的选择不解,晚秋高地与毕业那年停滞的时光永远只烙印在青春的山河里,小灵通与iPhone的距离根本不可能改写。的确按照当下我们的情感取舍,我们都难以接受也难以认同耿耿的选择。关于爱情,我们大多数人都期待天荒地老,磐石无移。但一听说别人要夏雨雪,冬雷震震,大家都一脸不可置信。我不知道爱情是否也是稍纵即逝的现实,也不明白永恒的是否是孤独。但我想我理解耿耿。
看青春片,我从来不把它当做爱情故事来读。因为广电总局不允许咱们高中生恋爱。因为青春里的爱情大多都是浪费的另一种形式。
理解耿耿,是因为耿耿在振华这个有余周周与林杨、洛枳与盛淮南这样的竞争激烈的地方挣扎生存的故事。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感怀青春的时候,被感动的部分是因为最后无疾而终的爱情,还是渐行渐远的友情,亦或是幡然触动的亲情。每一个读者都在同一个故事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痕迹,所以他带着自己的故事进入了文本,这也是作者做的最棒的事情。
01 没有人永远年轻,却永远有人年轻着
我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发言:没有人永远在大学,但是永远有人在大学。当时被自己的话感动的一塌糊涂。因为这段美好时光你经历过,前人也有过,后来还有千万个前赴后继者。我本以为我是原创者,当我看到小说中这句话的时候,便一眼抓住了它。
狭义的年轻时代,狭义的青春时光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是穿着那样蓝色加白色校服献给了无穷的考试与作业的。如今我常常想我为什么选择了文科,等到如今工作难觅,当年考那分数也付出了许多努力,如果当年看了这个故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可惜小说似乎是13年才写成的。文理分科的梗也许只有这一代人能够理解了。浙江的考生从2017年开始就不再有文理分科考试了。从2002年开始的文综理综退出了浙江高考的舞台,相信这也是文理分科退出历史舞台的序幕吧。
我们的年少时光终究回不去。到如今我们也努力想要不荒废时光,但是正如当年的我们一样:青春就是这样吧,谨慎珍惜还是放肆恣意都一样,反正不管怎么度过,最终都会遗憾地明白,这段好时光,到底还是浪费了。
我想《最好的我们》与近两年流行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似乎真的是在诉说一段高中时光。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学习、关于选择......
一批批人从高中毕业,从这里离开,最后又有人回来。我上大学前就相信大学带给我的友谊难以与高中比肩。经过四年,我不敢说友谊的分量之别。但我仍旧坚信,纯又真的年代的友情,尤其是在一个精神贫乏年代建立起来的感情,基于地域与战斗情怀的友谊是经得起岁月的考验的。
苏轼有词
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几次毕业典礼我都曾经用办法分享这首词。但是当我看到贝塔要离开小城去北京时,简单、耿耿与贝塔三人喝酒的场景,说的那两句:
干了这一杯 我们友谊天长地久
干了这一杯 我们下辈子还是好朋友
我在毕业赠语上对好友用的话便是“友谊地久天长”,如此平常的希望,却是内心最真挚的渴望。
我不知道地久天长在哪里。但我相信它一定很远,远到这一辈子我们都难以到达,这不就足够了。
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前,最好的兄弟要去北美读书,如贝塔一样搞突然袭击,第一天说,第二天中午就走了。第一次翘了晚自习,先绕着操场走,后来坐在天台的楼梯上。拉着行李袋塞进后备车厢的时候跟机场送别无差。
正好也是八年。当年毕业后各散四方,如今也难随便相聚。但这就是当年相识的意义。你们很久都不会坐在一起聊天说话,但是有个事儿商量依旧如当年那样。
小说与电视里弱化了八年后这群人的关系呈现,通过一点点细节告诉读者,他们的友谊都天长地久着。他们都各自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温柔对待着当初的青春付出。
这一段年轻的时光好在没有错付。
我们在自习室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原来在黑板上写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年轻老师已经定格在北欧的阳光里。
我们都没有停下脚步。
02 振华没有一对情侣不是我拆散的
朋友说,她的青春里没有如余淮这样阳光到温柔的男孩子。的确余淮的设定的确几乎完美,除了最后在现实面前打滚的设定让读者颇为心疼遗憾。
朋友说,如果青春里有路星河,小说里是没有路星河的角色的。路星河这样的角色生活中倒是不少见,但是坚持总是一个太好的品质。
无论是路星河坚持十年如一日,还是耿耿亦或是余淮,又或者是洛枳。还有从小爱韩叙到大得简单。一厢情愿也好,两情相悦也罢。单恋、暗恋、热恋亦或者失恋。所有的恋恋不忘,故事中有的人终有回响,有的只是无疾而终。作者很好地描绘了美梦,又冷静地撕开了真实的面容。
故事里的人除了路星河是那么热烈地爱,其他人都以他固有的付出方式在对彼此好。这种好单纯到让人觉得这真的只会出现在小说里。
这两年常常看类似的文字,我们每一个人都羡慕爱情,但是在爱情面前,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加上现实的考量。我不知道这是对或错。
我们这一代人不是从大学毕业后才会去斤斤计较,而是从付出前大多认真考量了。学校里的爱情尽管纯粹,但大多为了打发寂寞。因此高中生平淡之交又显得令人感动。我相信现实中有许多人愿意付出,但说到底坚持这个习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更何况要从青春的一头走到另一头。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没什么,重新见到你,才觉得还是两个人的时光更好。”
这感觉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也是因为故事给了我们希望的勇气,我们才敢继续一个人过着。
我总希望这个时代的人多一点理想主义,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尽力拼搏打造更好的基础环境,但却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永远守住出发时候的心情。
所以我到最后都支持耿耿选择了余淮。
从一开始她就已经认定了。她从不考量这种付出与选择背后的得失。小说里的耿耿没有成为时代周刊主编,但是她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所以她仍有资格不忘初心。我想如果我们汲汲苛求那些阻碍内心诉求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太缺少了。从来不否定对金钱与物质的追逐。但不忘初心也许真是一个好标准。你本想更好地拥抱他,但是为了拥抱他,你的手最后却麻木了。那,还有继续拥抱的资格吗?
03关于梦想,我以为他是五彩的样子
余淮在篮球与物理之间作抉择,他选择物理。他是热爱物理的,真是幸运。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余淮那样。
余淮尚且知道要为了未来的路考上一个好大学,所以他从来不羞于提及对清华的神往。关于梦想,我们的梦想也许大多数只剩下梦。尽管余淮最后也没有去成清华,但是他还是绕出了他的路子来。如果没有梦想,我们只能把一个个目标当做前行的动力。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
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
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
我不知道最好的自己在哪里。
当年的自己还算努力,但的确没有余淮的魅力。我们的生活里曾有过贝塔,有过郑亚敏,有过简单,也有过耿耿,更有韩叙,自然也有班长。但唯独缺了余淮。所以当时的他实在太好了。而今天的我们也许仍旧没有走到最好的我们。但正因为离最还很远,那么最好的我们也许正在前面等我们。
我们无论差了多远,都在这个象限内不断接近。
走到今天,我已经不再如当初的高中生一样整天和朋友们在一块。我们渐渐都有了自己的生活,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长大的确是一件需要承受的事。
故事的美好之处就是为了让虚构给我们真实的生活带来力量。长大后,我们学会承受了孤独。这不意味着我们丢下了过去的拥有,而是学会了更好地去拥有。
每一个人青春里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一样的情节。
耿耿她做到了,并不是一个言情小说的桥段。
是不是我们不够勇敢呢?其实扎根于自己热爱的土壤,努力活得快乐而简单,不被外在的浮华捆绑,也许不那么难。
我们要的太多,最终是不是忘记最好的自己是何种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