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玩具的价值是什么?
陪伴主人成长,给主人带去欢乐。这是《玩具总动员》前三部给出的答案。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胡迪警长”——一个牛仔玩偶,已经优秀地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
它曾经是小主人安迪最喜欢的玩具,它一直陪伴着安迪长大直到他去上了大学后再被依依不舍地转送给了领居家的小孩邦妮。作为玩具,它是幸运的、成功的。
那么之后呢?这部《玩具总动员4》讲的就是胡迪被转送给邦妮之后的故事。
01 人人渴望被需要
邦妮是一个小女孩,她并不像前主人安迪那样喜欢牛仔玩偶,所以胡迪只能寂寞地呆在柜子里。当它看着其他玩具同伴能和邦妮一起做游戏而自己却在一旁慢慢积灰时,虽然嘴上不说但谁都能看出它的失落。
一天,邦妮在幼儿园用塑料叉子、红绳、木棒等没用的东西胶了一个自制玩具“叉叉”。这个丑陋的、算不上玩具的东西一下子成了邦妮的宝贝。这时,胡迪就自然而然地找到了一项新工作——管教“叉叉”。
“叉叉”没有身为一个玩具的自觉,总认为自己是垃圾,所以一有机会就要往垃圾桶里钻,胡迪便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抓回来,并且不断地教育它。它是一个玩具,不是垃圾,玩具就应该陪着主人。
这里不难看出,胡迪是在通过“叉叉”找自己的价值。邦妮不需要胡迪,那么就把邦妮喜爱的“叉叉”带到她的身边。这样勉强也算是在帮助邦妮,迂回的给邦妮带去欢乐了。所以“叉叉”一定不能走丢,“叉叉”无论如何一定要在邦妮身边。
这样的胡迪像极了生活中人到中年,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家长。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所以全部的希望、全部的生活意义都被寄托到了孩子身上。自己的梦要靠别人来圆,何尝不可怜,何尝不可悲。
02 你可以有另一种生活
一次在抓回“叉叉”的过程中,胡迪路过游乐场恰巧碰到了以前在原主人安迪家被送走的玩具“牧羊女”,发现它已经成为了没有主人的流浪玩具。胡迪十分同情“牧羊女”,因为在胡迪的认知中,一个玩具没有主人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
但是胡迪很快就惊奇地发现“牧羊女”完全没有因此颓废或悲伤,相反,她生活的很好。它带领一群流浪玩具在游乐场每天陪不同的孩子们玩,还帮助那些想要有主人的玩具找到喜欢它们的主人。“牧羊女”过得充实而快乐。
“牧羊女”告诉胡迪,它被送走到了二手古董商店,呆在橱窗里等待了很多年只为被一个主人挑中。最终,它下定决心走出去,不再只是光等着,等着主人,等着被需要。而是去主动寻找需要自己的地方,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牧羊女”的生活方式无疑深深震撼了胡迪。
哦,原来生活还能有这种过法。
03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故事结尾,胡迪陷入了纠结:到底是和“牧羊女一起留在游乐场,还是回到邦妮家过原来的生活。最后关头还是“巴斯光年”提醒了它:听从自己心底的声音,宇宙无限。
是的,宇宙无限,人生也无限,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给自己设限。
玩具可以没有主人,你的人生也可以有别的选择。
最终,胡迪留在了游乐场,“巴斯光年”、“翠西”、“弹簧狗”、“蛋头先生”等其他伙伴继续留在邦妮身边。
不同的选择,各有好坏,无所谓对错。之后它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期待皮克斯能继续为我们讲述。
玩具需要找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何偿不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意义?
不同的人本就不应该追求相同的人生模式。关键是:行动,别空想。选择,别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