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二模成绩揭晓,真是惨不忍睹!别的科目不讨论,语文科目整个年级400多人只有两个优秀——一个96,一个99。平均及格率只有40%左右。原因何在?是老师不负责任,还是学生不够刻苦?都不是。
老师们都兢兢业业。白天上课,晚上加班,周末还加班。从不偷奸耍滑,从不迟到早退。
学生呢,懒懒散散不求上进的也有,但毕竟为数不多。大部分还是睁大眼睛竖着耳朵认认真真上课。笔记也写得整整齐齐。
常说业精于勤,为何我们却劳而无功?老师们泄气了,感到无计可施。中考倒计时30多天,该讲的都已重复多遍,今后怎么办?把时间交给学生吧。字音字形,诗词背诵,名著阅读,哪里不行补哪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捡着软柿子好抓的,由易到难,各个击破。
学生自己复习,我巡视等待解答疑问。我发现把时间还给学生之后,学生开始思考,开始提问,他们不仅仅死记硬背答案,也晓得追根究底,咬文嚼字。比如复习文言实词的学生问:素昧平生中“昧”是什么意思,饮少辄醉的“辄”字什么时候译作“总是”,什么时候译作“就”。什么叫宾语前置,什么叫定语后置。等等许多问题。
这许多问题其实以前课上是反复讲过,敲过黑板,做过笔记的,但是学生只是记在书上或者本子上,没有在心里留下痕迹。
那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不都成了无用功吗?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理念不对头。当前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我们哪节课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力。每节课都是一出戏,老师是导演也是编剧,学生是演员,需要按剧本要求来演。所以,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是盲目的,结果不佳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让学生独立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当自己无法解决困惑时生生互动,当合作依然有困难时,老师再去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恍然大悟的惊喜,苦求而不得之后在求而得之的成就感,必然会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古人常说“学则须疑”。我们习惯的灌输教育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做法。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会动脑筋,思想懒惰,殊不知学生的懒惰是老师们从小惯出来的。就像那个中国头号懒人,因为懒惰而饿死。那人小时候也曾经想要干活啊,父母地溺爱害死他。所以学生是无辜的,人家不来怪我们这做老师的误人子弟已经是很善良了。我们该自己照照镜子,好好反省。
钱梦龙老师说“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问题出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老师的作用是老师组织讨论,引导讨论方向,避免旁逸斜出。随机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获得新知。最终使学生的思考浅者深之,误者正之,疑者解之,进而领悟读书之法。”这才真正是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 。教师的定位在于引导、指导和辅导。着眼于“善导”而不是善教。最终目标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必老师改。
这样的教学或许有点慢,但是它走的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有效的劳动。过去的事实证明“欲速则不达”,既然老路是错的,我们为何不重新尝试新的道路?总不能在执迷不悟,顽固不化吧。
以学生为主体,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肯定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如果一开始嘲笑学生“你怎么连这样的问题也会问出来”那很可能从此学生就停步不前了。有问题就表明脑子再转动,有问题就比没有问题好,况且金子也是从沙子中千淘万漉才提炼出来的。没有沙子怎么会有金子。
以学生为主体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精心研读文本才能游刃有余地点拨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把浅的问题挖深点,把跑偏的问题巧妙的拽回来,把没有想到的问题敲击出来。无招胜有招,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老师最高的修养。
老师端正思想,博闻强识,语文越叫越会教,越教越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