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2月9日,刚刚卸任曹魏大将军的曹爽被绑缚刑场,将连同全族7000余人一同被开刀问斩,曹爽年仅3岁的儿子曹麟也在其列。当经过监斩台时,曹爽对台上的司马懿大喊:“太傅为何负我?”,这又是从何说起呢?
曹爽和司马懿原本都是魏明帝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二人共同辅政魏少帝曹芳。但曹爽很快用手中的权势架空了司马懿独霸朝纲,逼得司马懿不得不辞官回家称病不出,长达十年之久。
公元249年2月5日,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皇帝曹芳离洛阳前往拜谒魏明帝之高平陵时,联合郭太后、太尉蒋济等人发动政变并控制京都,史称“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一方面用郭太后的诏书历数曹爽罪状,要求罢免曹爽一切官职;另一方面又派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尹大目等人劝说曹爽投降,并允诺其只要罢兵息马,交出兵权,仍可保留爵位;最后为打消曹爽的疑虑,司马懿还以自己40年的赫赫威名及司马氏家族的信誉,当着魏国官场、山河大地和日月星辰的面,指洛水赌咒发誓,保证自己决不辜负曹爽,否则有违神明。
彼时,曹爽这边还有皇帝在手,还有军队在身边护卫,更有忠心老臣大司农桓范冒死带着大司农印出来投奔,整体实力还是优于司马懿的;只要带着皇帝前往许昌,然后号召天下兵马勤王,还是有很大机会翻盘的。
但曹爽害怕这样做会连累身在洛阳的妻儿老小,并且司马懿的“洛水起誓”,也让他心动。犹豫一夜后,曹爽最终决定同意交出兵权,在他看来这仅仅只是一次政治下野而已,就像之前他对司马懿做得那样,闲置在家做个富家翁。
结果政变仅仅四天之后,司马懿就违背誓约,以谋反罪将曹爽连同党羽三族统统诛灭,从此曹魏大权就落入司马家手里。
我们在替曹爽感到悲哀的同时,也不禁要问曹爽怎么会如此愚蠢,轻信司马懿的口头承诺?
实际上,曹爽没有那么蠢。他之所以相信司马懿,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和翻盘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洛水起誓”是有先例可循的。昔日,光武帝刘秀就曾指着洛水发过誓,受降了与自己有杀兄之仇的朱鲔,且投降后厚待他。
另外,洛水在三国魏晋时期有着神圣的地位。他们相信洛水里居住着洛神,曹植就曾经写过一篇极富盛名的《洛神赋》来纪念洛神。曹爽认为对着洛水发誓实际上就是对洛神发誓,即使司马懿奸诈无双,也不敢欺骗神灵,对着洛神说谎。
司马懿违背誓言,诛杀曹爽三族,窃取曹魏大权并最终建立西晋王朝。表面上风光无限,成为最大赢家。但司马懿真的赢了吗?
实际上,在古时起誓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尤其这种以山河为誓言的承诺是相当郑重、具有神圣感的事情,受到当时宗教礼法保护的。
司马懿违背誓言,背信弃义的所作所为,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它让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石”坍塌,从此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推心置腹、精诚合作便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猜忌、背叛和斗争。
司马家开创的西晋王朝从一开始就笼罩着阴谋诡计的味道,人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最终酿成了八王之乱,并引发“五胡乱华”。从此华夏大地进了最恐怖最黑暗的南北朝十六国时期。经历了长达三百多年的混乱,华夏文明才艰难地重建起社会和文明秩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信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石,只有人人重信守诺,整个社会才能精诚合作,互信互利,共同发展;否则只会导致尔虞我诈,社会混乱。破坏信用容易,重建信用难。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义务维护自己的和社会的信用,共建美好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