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中的心理学分析:致敬希区柯克时代的经典以及隐藏的秘密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任何一部小说或者电影都有其主题思想,哪怕是那种犹如幽灵般隐藏在幕后的。编剧和导演往往精心策划,却故意掩饰其存在的事实,同时留下一系列线索让观众自己发掘。很多经典作品几十年之后仍为看官们津津乐道,分析和点评的文章层出不穷,无不是由于之前在制作过程中所深埋的匠心在持续发挥药性。

1974版电影海报

1、隐藏的灵魂

由希德尼.吕美特执导的 1974 版电影《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译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以下一律简称 Orient Express)》是原著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生前唯一亲眼看过的电影版本,也是其高度认可的改编作品。该剧尽管没能获得第4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是仍然拿下了总共六项提名,尤其是当时已经有一把年纪的英格丽.褒曼最终捧回了最佳女配角的小金人。

擅长在类似火车车厢这种狭小空间内营造冲突场景的导演希德尼.吕美特一向以作品主题深刻且具有批判性而著称。就像其首次执导的长片《12 Angry Men(译作十二怒汉)》(1957)那样,包含了大量宗教、法律、心理学和社会公正等元素。在《Orient Express》(1974)中,同样运用了通过十二名受害者关联方对逍遥法外的罪犯进行惩罚来象征所谓宗教情结的手法,难道这就是导演希望展示的公平正义吗?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导演希德尼.吕美特

如果 1957 年在《12 Angry Men》中,导演已经充分表达了对用刑的审慎原则和对司法制衡体系的坚持,很难想象他在 1974 年的作品中又鼓励滥用私刑和阴谋、暴力等元素。毫无疑问,《Orient Express》(1974)必定包含着远比 “十二复仇者” 更为深刻的内涵和理念。解秘这部作品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幽灵,就不得不借助影片中广泛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学符号并将其串联起来,看看它们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案。

2、诸多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元素

尽管希德尼.吕美特与希区柯克本人并无太多交集,在《Orient Express》(1974)当中包仍然含了一系列与后者过往作品有关的元素。

首先,原著小说早在 1934 年就由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英国科林斯犯罪俱乐部首次发表,但是第一部运用了该小说描绘的场景和概念拍摄的电影却是希区柯克于 1938 年执导的《The Lady Vanishes(译作贵妇失踪记)》。这部电影事实上首次实践了阿加莎.克里斯蒂通过一系列经典作品构建的 “暴风雪山庄” 模式:也即多位不同背景、互不相识的人士聚集在一处被暴风雪或者其他自然因素所阻隔的封闭环境里,暂时无法与外界联络,而同时出现了谋杀或绑架等悬疑剧情的小说模式。

电影《The Lady Vanishes》还将小说《Orient Express》当中曾经出现过的诸如时代背景都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云诡波橘的巴尔干地区、行驶在山区的东方列车被暴风雪阻绝、中东欧背景的医生与贵族以及来自英、美西方国家游客等元素搬上了银幕,因此可以说是希区柯克首先通过自己编导的电影《The Lady Vanishes》致敬了小说《Orient Express》。注意此时比阿加莎.克里斯蒂最经典的 “暴风雪山庄” 模式小说《And Then There Were None(译作无人生还)》出版还早了一年。

两剧中都出现过的列车被暴雪围困

而到了1974 年,电影《Orient Express》的上映则可以被认为是又回敬了希区柯克的过往作品。

譬如当年《The Lady Vanishes》中的男主角 Gilbert 由 Michael Redgrave 饰演,而其女儿 Vanessa Redgrave 则在《Orient Express》(1974)中饰演了被原著小说中暗示为整个谋杀行动的策划人 Mary Debenham 小姐,也即当初被绑架者撕票的小女孩 Daisy Armstrong 的家庭教师:

Redgrave 父女分别出演两剧

又如列车上同样出现了拥有东欧背景、蒙着头巾、形象庄严的老年贵族妇女在车厢中被问话的镜头,前者为安托拉公爵夫人,后者为年迈的沙俄公主 Dragomiroff,并且两人同样做出了伪证:

两剧中出现的东欧贵族妇女被问话的镜头

1974 年版《Orient Express》的众多演员中唯一捧回奥斯卡奖的英格丽.褒曼则曾经三度分别出演希区柯克悬念电影《Spellbound(译作爱德华大夫)》、《Notorious(译作美人计)》以及《Under Capricorn(译作历劫佳人)》:

1940年代和1970年代的英格丽.褒曼

于 1964 年在希区柯克又一部心理学类电影《Marnie(译作艳贼)》中出演男一 Mark Rutland 的好莱坞大明星 Sean Connery 则于十年后在《Orient Express》(1974)中扮演 Armstrong 上校当年的战友 Arbuthnot 上校:

1964年和1974年的肖恩.康纳利

而《Orient Express》(1974)中被害人男仆 Beddoes 的扮演者约翰.吉尔古德则于 1936 年曾经在由萨默塞特.毛姆编剧和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Secret Agent(译作秘密间谍)》中担纲男主角 Edgar Brodie:

1936年和1974年的约翰.吉尔古德

至于 1974 版的《Orient Express》中最具有希区柯克色彩的元素则是于 1960 年曾经联袂出演惊悚悬疑剧《Psycho(译作惊魂记)》中角色的安东尼.博金斯与马丁.鲍尔萨姆。前者是《Psycho》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本剧中成为了被杀的 Ratchett 的翻译兼秘书 McQueen,也是整个谋杀案的策划者之一:

1960年和1974年的安东尼.博金斯

而曾经在《Psycho》中饰演私人侦探 Arbogast 的后者则在本剧中作为大侦探波洛的老朋友兼东方快车公司的董事意大利人  Bianchi (原著中作 Bouc)先生出现:

1960年和1974年的马丁.鲍尔萨姆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纯粹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因为好莱坞的演艺圈还是相对有限的,兜兜转转还是那些人。例如马丁.鲍尔萨姆也曾经在 1957 年的《12 Angry Men》中扮演一号陪审员,所以我们同样可以认为他仅仅是作为导演希德尼.吕美特的御用配角而来到本剧的。

不过就像本剧中东方快车 “伊斯坦布尔——加莱” 车厢中同时出现多位与美国 Armstrong 家族有关人员一样,剧中这么多元素又都恰好与希区柯克有关,那就绝非一个 “偶然” 可以解释得了的。所以非要说《Orient Express》(1974)是在向希区柯克致敬的话,就必须从希胖的另一个外号 “电影界的弗洛伊德” 出发展开联想,看看这部电影中的心理学符号是如何布局的,以及这些符号背后所掩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3、支撑电影《Orient Express》(1974)的心理学架构

说到本剧中的心理学符号,我们当然要从与电影《Psycho》(字面意义为心理疾病)有关的情节入手。而这个切入点就是被杀者 Ratchett 的男秘书 McQueen 被问询时候提供的证词:当大侦探波洛提到当年遇害的小女孩 Daisy Armstrong 的母亲时,McQueen 承认自己的父亲就是当年处理此案的检察官,且自己家与 Armstrong 家交契深厚,甚至曾经视 Armstrong 太太为母亲一般的人物,并声称自己有“恋母情结”以至于长期单身。甚至连波洛都发现上车后头一晚 McQueen 曾经在睡梦中呼叫母亲。

波洛提示了弗洛伊德学说与本案的关系

于是波洛特意提出希望从 “弗洛伊德学说” 的角度进行探讨,希望挖掘或者排除 McQueen 的作案动机。注意这一桥段是原著小说中所没有的,也是此后任何版本的《Orient Express》都不曾重现过的情节。

从简单的角度来理解,引入安东尼.博金斯并且强调其 “恋母情结” 毫无疑问就是利用了其在《Psycho》中塑造的精神分裂形象来增强本剧的惊悚感,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明显在致敬希区柯克作品的例证。不过似乎这个心理学话题就此打住而没有被后续剧情直接呼应过,考虑到导演希德尼.吕美特作品的一贯深度,笔者认为这个话题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融入了剧情之中而被观众忽视了。

我们首先需要真正理解弗洛伊德所谓 “恋母情结” 的相关学说到底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是一个取材于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作品《Oedipus Rex(译作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像

在《Oedipus Rex》的故事中,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其出生时特尔斐的神谕预言这个孩子未来将会弑父娶母。俄狄浦斯因此被父母下令遗弃,但被牧羊人自作主张送往科林斯并被养父母抚养长大。成年后的俄狄浦斯从特尔斐得同样得到了 “弑父娶母” 的神谕,以为这是指其科林斯的父母,于是发誓不再回科林斯而四处游历,偶遇一个无理的老年人与之发生争端并刺杀了他。俄狄浦斯在破解了 “斯芬克斯之谜” 后成为了新任底比斯王并娶了前任国王的遗孀。后来他得知,当初被自己偶然杀死的男人正是他的生父拉伊俄斯,而他娶的妻子正是他的生母伊俄卡斯忒。得知真相后,伊俄卡斯忒因羞愤而自杀,俄狄浦斯则刺瞎了双眼而自我放逐去了雅典。

按照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理论,所谓 “恋母情结” 实际上描述了由父母和儿子所组成家庭中的 “三角关系”。儿子出生后对母体始终存在依赖,并以为母亲的爱抚证明自己拥有母亲。但是当意识到母亲会不断离开自己而产生焦虑,希望重新进入母体而回到初始状态。父亲的介入构成了这种三角关系,儿子发现由于父亲拥有能够吸引母亲的 “phallus”(原意为阳具,在这里引申为欲望),迫使儿子试图修复母子关系,但遭到父法的禁止而被迫出走或者接受父权秩序。

McQueen承认自己的恋母情结

单就 McQueen 的个人角度而言,老板兼被害人 Ratchett 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而 Armstrong 太太则象征着母亲。由于波洛已经通过物证揭示了所谓 Ratchett 就是当年制造小 Daisy 撕票案的元凶卡塞蒂,同时也是导致 Armstrong 太太死亡的间接原因,那么相当于在说父亲的象征 Ratchett 导致母亲的象征 Armstrong 太太离开 McQueen。如果放在前述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中的三角关系框架下,出于对父法的嫉妒和对母体的依恋,McQueen 始终有某种心理障碍导致其拒绝接近别的女人,同时如同俄狄浦斯的经历一样最终亲自参与了弑父,也即加入了谋杀自己的老板 Ratchett 的行动。

按照上述逻辑,波洛此时心中已然明白了 McQueen 确实拥有作案动机,尽管希腊医生康斯坦丁由于对心理学理论的误解而仍然坚持这不符合心理学原理。因此我们可以大体上同意,导演和编剧别出心裁地偏离原著在此加入了一个源自希区柯克电影《Psycho》的心理梗,确实起到了暗示凶杀案内幕的作用。

不过仔细想想这里仍然有些问题,电影中加入了那么多希区柯克元素,并且明确提到了 “弗洛伊德学说”,难道就是为了从一个很细微的角度来引导情节进展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为 “Ratchett —— Armstrong 太太 —— McQueen” 三角关系并不完整和充分,这三个人明显来自不同家庭。换句话说Ratchett 尽管间接造成了 Armstrong 太太离开 McQueen,但是作为父法的象征,Ratchett 与Armstrong 太太之间并无 “Phallus” 存在。另一方面 McQueen 尽管由于参与谋杀案而实现了 “弑父” 的神谕,但是并没能实现 “娶母” 或者变相地重新返回了母体,因为 Armstrong 太太已经不存在了。

综上,这个小三角关系可能对于暗示剧情结局有一定帮助作用,但是远非导演心目中真正希望达成的目的,这个暗藏在影片中的幽灵仍然另有所指。

 4、1974版电影《Orient Express》的心理学情节中到底隐藏了一个什么秘密?

既然前文已经简要介绍了 “母体” 和 “父法” 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体系所谓 “三角关系” 中各自的地位,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搞清楚如何从《Orient Express》(1974)全剧的高度去理解这两者各自意味着什么。

首先从 “母体” 这个角度切入,全剧与 Armstrong 家族有关人员这个群体中充斥着多位性格特色极为鲜明的女性,并且事实上主导了这个圈子的行为取向:

《Orient Express》中主要的女性关系

如图,从表面上看确乎如波洛所说的,可以用 Armstrong 家族将 “伊斯坦布尔 —— 加莱” 车厢里面的乘客全部连接起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国籍、种族和阶级。但是所有这些人之中真正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核心圈子则是图中红色画虚线框中分属于不同家庭的四位女士,其他所有人之间的关系都从属于这四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一个线性代数领域的术语来描述,这是一个 “矩阵(matrix)”,当然也可以翻译为 “母体” 或者 “子宫”。因此毫无疑问,在这个 “弗洛伊德——拉康” 式的精神分析框架之下,小说或者影片中所有参与在东方快车上谋杀的人,都在这个 “母体” 的组织和安排下行动。

解决了母体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分析框架之下象征着父权的符号:

父亲介入后的三角关系

如图,Sonia 和 Helene 这对姐妹各自的丈夫象征着这个矩阵中第二代的父权。由于伯爵夫妇并没有孩子,所以暂时不存在所谓 “三角关系”,那么唯一的三角关系就来自 Armstrong 上校一家。现在问题来了, Armstrong 一家的这个三角关系与我们前述的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体系中的三角关系有什么区别?

首先,由于绑票案发生时 Armstrong 夫妇唯一生下的孩子是一个女孩,所以在这里女儿代替了儿子的位置,于是这是一个 “镜像” 版的俄狄浦斯故事。其次,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母亲并非单纯指 Sonia Armstrong 夫人,而是她所来自的那个母系 “矩阵”。因此在这个大家庭中乃至整部电影中,母权取代了父法,母系的意志在指挥所有人的行动。如果按照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神谕来预测,女儿小 Daisy 将与母亲 Sonia 争夺父亲 Armstrong 上校,而未来女儿将与父亲结合,并导致母亲的死亡。

不过由于女孩没有来得及长大就被撕票而死亡,而母权又相对父法不成比例的强大,这个故事也可能由另一个大胆的假设来解释,也即为了防止孩子未来与母权争夺父亲,母权矩阵采取某种措施使得孩子被迫离开了家庭也即被绑票,接着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 Sonia 这位个体母亲而非整个母体的死亡。

这样的假设有没有可能实现呢?我们就必须来看看影片和小说中的两个替代关系:

三角关系中被替代的部分

先说一说比较好理解的部分,由于小 Daisy 的死亡,导致三角关系中的孩子缺位。不过由于母权矩阵中的四分之三仍在运转,所以象征意义上的 “母体” 仍然存在。之前一直视 Sonia Armstrong 太太为 “母亲的一般存在” 的 McQueen 本质上潜意识里是在仰慕 Sonia 所来自的母系矩阵所代表的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现在进入这个三角关系中的子位填补了小 Daisy 的缺位。

而 Armstrong 上校的自杀导致了三角关系之中父法的缺位,于是按照剧情的进展,似乎是卡塞蒂也即 Ratchett 进入实现了补位,这样由于其相对于 McQueen 是作为雇主也即父法的存在而最终死于其策划的 “弑父” 就顺理成章了。这看起来似乎很难理解,因为弗洛伊德和拉康归纳的三角关系中,父法和母体之间应该有实现吸引的 “Phallus” 存在,而就剧中和小说的介绍来看,卡塞蒂与母权矩阵之间似乎是不存在这种关系的。但是如果我们打开脑洞遐想一下,如果是有关系的呢?或者说剧情之下掩盖了母权矩阵与卡塞蒂背后不为人知的利益交换呢?

5、令人不忍直视的残酷故事

如果只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以及 1974 版电影中入手,似乎暂时无法直观地解释绑匪头目卡塞蒂与母权矩阵之间的必然关系。但是如果看看原著小说所取材的历史原型,就可以部分地解答我们的困惑。

林白

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译作林白)曾经是首个单人驾机于 1927 年飞跃大西洋的英雄,其仅仅 20 个月大的长子 Charles Lindbergh(被媒体称作 “小鹰”)于 1932 年 3 月 1 日晚上在被女仆放入婴儿床后几个小时内失踪。随后林白一家接到了绑匪 5 万美金的勒索信,在警方出动十万警力进行大规模搜查无果之后,林白家不得不缴纳了赎金,但不久即发现婴儿早已被杀害并弃尸。

不过警方在侦破案件的时候认为林白一家肯定存在内鬼,否则绑匪几乎无法如此轻易地行凶,而家中的女仆由于受到外部压力太大而自杀,但随后又被证明是清白的。现在问题来了,这个内鬼到底是谁?舆论界的一个有意思的推测认为,恰恰是林白本人导演了这一出凶案,因为小 Charles 生来就有身体残疾,导致林白一直对这个儿子非常不满意,尽管此怀疑始终缺乏直接证据。如果属实的话,这简直就是另一个版本的 “俄狄浦斯王”,也即父权出于对儿子的不满而试图将婴儿杀害或遗弃。

现在回到小说和 1974 版电影来,如果按照林白象征着父法而自导自演对儿子的雇凶绑票这个思路,小说和剧本中的 “镜像” 恰恰是 Armstrong 一家背后的 “母权矩阵” 导演了对 Sonia 女儿小 Daisy 的绑票和谋杀,那么卡塞蒂也即 Ratchett 与母权之间的交易也就顺理成章了。后来取代了小 Daisy 位置的 McQueen 奉命对取得了父权之后的卡塞蒂实施火车谋杀实为灭口之举。McQueen 通过执行了这一谋杀案而得到 “母权矩阵” 的信任并得以加入其中,则对应了 “儿子进入母体” 在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学领域中所象征的 “娶母” 概念。

当然这种分析永远也无法完全证明真相,因为精神分析理论只负责提供一个思路和方向。而小说或者电影都只是一种娱乐手段,不必负担挖掘真相的重任。由于导演希德尼.吕美特已经于2011年作古,所以我们也无法证实他如此设计剧情的目的是否在影射媒体对林白雇凶绑票的怀疑。不过有两句来自古人的至理名言则可以基本上解答所有关于 “林白小鹰案” 以及《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小说和电影背后的困惑:

“谣言止步于智者,谎言终止于谋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440评论 5 46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814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427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10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25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14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1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62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11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62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78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89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8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4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74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56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