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去影院二刷了《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去影院“二刷”一部电影。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很多地方都没有看懂(和我二刷带去的小伙伴们感觉一样),而且我还睡着了(不是因为电影无聊而是我那天睡眠不足特别困),韩庚那一段。
先说说我二刷发现的新细节:
001 重庆菜和上海菜
这是电影里特别明显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然而第一次我居然没有看懂。
陆先生带着吴小姐逃到重庆以后生活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吴小姐突然说起吃不惯重庆的菜,还是觉得上海小菜好吃。可能因为不喜欢重庆,所以吃不惯重庆菜;喜欢上海,才喜欢吃上海菜。
一语道破了渡部隐藏在内心的真相。
陆先生瞪大眼睛,才想起了渡部在上海开的那家日料店——渡部虽然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娶了上海老婆,在上海生了孩子,说着一口地道的上海话,连麻将搓得都比上海人好……但是他骨子里还是日本人,是一个誓为天皇效力的日本军人。
他回到自己的日料店就换上日本和服,在做日本料理的时候每一个细节都讲求仪式感——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祖。包括后来软禁了章子怡饰演的小六,给她穿和服,让她每天吃日本料理,假装自己占有的是一个日本女人……
在渡部上战场前,我注意到他的无名指上有个戒指,本来以为是和他老婆的对戒,后来发现小六的无名指上也戴了一个看上去是一对的(这个只是我个人观点)。但我并不觉得这是渡部对小六的爱,而是隐喻找了个“日本小老婆”,也是他对日本人身份更加认同的佐证。
002 小六戏中戏的台本
小六试戏的那段对于死亡的台词,包括她后来在餐桌上给大家笑着讲述自己拍电影的经历,诸如:开场就死掉了,是自杀还是他杀,还是历经磨难最后其实没有死——这也是故事走向的一个伏笔。
说起来章子怡在这部戏里的表现我认为真的非常不错。从一开始的花痴浮夸(她自己说其实是行尸走肉),到被渡部软禁以后的恐惧,无奈,到坚定复仇。她的眼神在变化(从花痴到冷酷以及最后枪杀渡部时的坚定),她的生活习惯在变化(从被给予食物和主动夹渡部碗里的食物),她的体位在变化(从被动后入到主动女上)……特别是被软禁的那段时间的生活,在击鼓敲打的快节奏背景音乐下,章子怡一句台词都没有,但是已经把小六这个人物整个心理变化的过程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了。
其他的几位主人公的线——包括杜淳和闫妮的故事,阿娇的人际关系,霍思燕和杜江那一段是什么意思,墙上反复出现的十字架有什么隐喻……由于影片时长限制只能一笔带过,有点可惜。我准备好好读读原著小说。
整部片子充满了导演程耳的个人色彩,就像吴小姐在片中说,自己作为演员也看不懂导演在说什么,说这是文艺片,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这也是导演的一种自嘲。
片中的暴力美学让我仿佛看到了昆汀。
还有细心影迷发现了里面甚至直接用了导演上一部电影《边境风云》的一片云彩的镜头。(我二刷还是没注意到,惭愧惭愧。)
片中的那首英文插曲《where are you,father》,像是教堂唱诗班的儿童在唱圣歌。其实和上海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和时代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却意外地和谐,甚至让人感动落泪。(目前还没有出音源)另一首《Take me to shanghai》网上已经可以搜到了。导演之所以用英文歌,也是想要有一种出跳的美学意义。
很多人都夸赞浅野忠信的演技,但我反倒觉得这个角色本身就容易出彩,交给浅野忠信这种实力派演员总归不会有什么偏差。
但是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沉默内敛而冷酷,对小六的柔情又百般压抑。这种隐忍,对于葛优这样一个擅长喜剧的演员来说,我觉得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特别喜欢导演对画面的构图,特别是葛优的这个角色,恍惚间让我看到了《教父》的影子。
这部片子里太多导演程耳个人的色彩,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以至于很多人看不懂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他说拍电影最大的魅力,就是拍给那些陌生人看,他们可以从你的作品里,和你找到共鸣,甚至被感动,作为创作者,就值了。
看完小说,我还要三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