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脍炙人口的北方谚语寓示着过完腊八,年的脚步便愈发近了,家家户户要着手准备过年了。而我家的年,往往是从扫屋开始的……
每年进入腊月,母亲就念叨着她该回老家了,快过年了,娃娃们要回来了。一旦天气晴好,更会在我耳边一遍遍絮叨着要趁好天气回去扫屋子,在妈妈的絮叨里紧迫着她的年,紧迫着我的年,在我们的紧迫里,年就这样翩翩然款款走来了,愈来愈近。
犹记着,母亲过年前的三步曲:扫屋,淘麦子磨面,蒸馍。每一曲,母亲都是靠着两只手亲自劳作,足见扫屋在她心中一直是头等大事。
现在想起来,母亲扫屋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候家里是土墙蓝瓦木头房,虽陈设简陋,家具甚少,但扫屋的隆重很富有仪式感。我会帮着母亲把坛坛罐罐等物件从屋子搬出来放在院子的空地上,再把面瓮,粮食瓮,水瓮,灶台等用塑料布蒙上以防灰尘侵入。一切准备妥当后,母亲便全副武装穿上干活的衣服,戴上草帽和口罩就开始扫屋了。
一把木头梯子是母亲的必备,母亲踩在梯子上,先用长扫帚扫去房顶的大灰尘,然后顺着梯子爬到房梁上,再骑在房梁上用小扫帚再彻底清扫一遍,这看得我双腿直打颤,生怕母亲一不小心掉下来。还记得那灰尘是真厚,灰灰的,细细的,能扫厚厚一堆,往往能提上几篓子。
那时候,我们一大家人吃住在同一个空间,做饭用的是风箱,烧的柴火灶,很容易起灰尘。印象中灶台旁边的土墙一到年底就被烟熏得斑斑驳驳,乌漆麻黑。这乌漆麻黑的墙在清扫后,一定会被母亲换上新装,顿时便焕然一新。
在我们村西头有一排废弃的土窖洞,扫屋前村子里的人都会挖窖梆上的土刷家里熏黑的墙,因为这土是我们黄土高原特有的土,用黄土把灶台旁的黑漆漆的墙刷新,相对来说能复原家里土墙的原色。而这个工序是扫屋的前一天就开始了。
如果决定哪天扫屋,前一天母亲就会挖些黄土搬回家,用水先泡上,待到第二天屋子清扫完就会用这些黄土来抹墙,把墙上那些黑黑的墙皮抹得亮亮的,这时候的灶台也亮了很多,像是穿上了新衣。母亲常说,“灶王爷看着哩,会保佑我们来年风调雨顺有好收成的。”那刷得亮堂堂的墙,在年三十还会被母亲贴上灶王爷的年画供奉着。
母亲扫屋的情景就如我们对新年的期待一样,郑重且隆重。母亲扫去的每一粒灰,刷上的每一寸土,都是为家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要让家里的旧貌换新颜,要为家里带来好的年景和运气。
耳濡目染我也喜欢亲历亲为,进入腊月就想着要抽时间打扫屋子了。每年年前我会把家里彻彻底底打扫一番,从表面到角落,从屋顶到平地,平时疏于打理的犄角旮旯,即就是用湿抺布轻轻擦拭擦拭,也会觉得打扫过了,心中无尘了,年在我心中才能算过得去。
如今的扫屋没有过去那么繁琐,家家户户的屋子干净明亮,清扫起来也简单得多。如果不想自己打扫的话,还有专门的家政公司,专业的人干着专业的事,两三个小时就打扫的妥妥帖帖,一尘不染。现在正是家政公司的好时候,做得好的家政还得提前预约。
从人们对扫屋的重视可以看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未来,年前扫屋的意义永远不会变,它是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传承,寓示着在除陈布新,除旧迎新,是要把一切的不好统统扫地出门,迎接着过年的福气、好运和吉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寄托了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扫屋更像一位无声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新年的第一缕气息,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与温情。它唤醒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对故乡的思念,更是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