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24裴文峰老师宇宙四班分享
关于亲子教育和父母成长,其实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聊。
在私塾的亲子教育专业里面我们选择了十二本书来拆解开供大家学习。市面上有着数目非常多的经典理论和流派,这十二本书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就是这很少的一部分,有同学反应,看到里面这么多亲子方面的理论观点,到底哪个理论是最科学合理的,到底如何运用到自己和孩子身上呢?
其实我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这种感觉,就是那么多的理论跟方法看起来好像都很有道理,这真的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课题。包括今天下午肖肖推荐我去听的一本叫《教养的迷思》的书,这本书对目前在市面上的流行的观点做了颠覆性的推论。
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蒂·哈里斯,她认为孩子的人格是由基因遗传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但对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一块,其实没有那么大。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列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有一位科学家把七个月大的黑猩猩领回家中和自己七个月大的孩子共同去养育,直到十六个月的时候才被迫不得不把黑猩猩送回了动物园。在这个过程中,他把黑猩猩当作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养育,怎么样去教孩子就怎么样去教黑猩猩。至于为什么最后不得不送回去呢,他后来发现,孩子模仿同龄的黑猩猩更多,而非受父母的影响更大。
也就是说来自同龄人对于孩子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高的多,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呢,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孩子后来会像黑猩猩边吼叫边吃东西,去理解黑猩猩的动作和语言,却并不能很好地去学习父母教给他的表达方式。
所以作者认为,为了获得群体的一种认可和接受,让孩子所处的群体环境成为最终孩子人格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非父母。大家可以去了解了解这本书,有助于缓解焦虑的情绪。很多父母患得患失,一旦孩子表现不好,就会陷入自责内疚的泥沼中,我们应该把自己从养育孩子不当的罪恶感中解脱出来。
所以你看,各种不同的观点理论,有可能是相似相近的,也有可能是对立、完全相左的,那我们到底怎么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怎么样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因为自己正确合理的做法而最终受益呢?最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建立起合理的养育孩子的信念价值观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在孩子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引导他?那么这中间你不同的做法就反应出你不同的信念,这些信念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反省,去发现自己信念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去升级、去重塑养育孩子的信念系统,我个人认为,这是为人父母最合理最应该去做的。
信念这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是意识不到的,但是它却在无时不在地支配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信念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低之别。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认知,我们对养育孩子不同的认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比如说当孩子做一件事做的很好的时候,符合了我们的期望,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可能选择去表扬孩子,夸他们”你做的真棒”之类,也有家长选择去奖励孩子以表达对孩子的嘉许。如果你认真去反思一下的话你会发现,在这两种行为背后反应的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低于我们的,我们对孩子的表扬也好奖励也好,是一种由高而低由上而下的做法。看似我们在引导孩子,实际上背后所传递的信念却是,孩子跟我们的关系不平等的。我们需要做为一个权威作为一个先知,去指导孩子的行为,孩子只有在我们的引导下才能进步,是我们这样一个信念在起作用。
那么鼓励孩子呢,就会要求我们去认真观察孩子,哪些地方做的好,有哪些闪光点。那么我们去客观的去描述出闪光点,这反应的信念是孩子跟我们是平等的,他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轨迹,我们不需要去把我们的态度强加到孩子身上,我们只要像镜子一样,反应出孩子的所作所为就好。
所以不同的行为背后,反应的是我们不同的信念,我们需要去有意识的去通过一些手段一些工具去发现背后的信念。
信念不会自动的浮现出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碰到突发情况,一些意外的发生,你固有的信念受到挑战的时候;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你的有意识去反思反省的时候,它才会浮现出来。前者太被动,所以我们通过第二种方式,通过反省练习的方式,通过不断学习的方式,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你去主动的去找你的信念,你去主动的让它去升级,你去主动的让它去重塑。
关于信念系统,上周在私塾应用心理专业里面有拆解李中莹的一本书《重塑心灵》,李中莹老师是NLP界大师级别的人物,所以大家可以去私塾里面看一下,这本书对于信念系统的描述,还是非常系统的。
通过书目的学习和思考,去反思反省自己的信念系统,不断的让自己的信念系统去升级完善,这是你在这里最大的目的。养育孩子是一场让父母变得更好的修炼,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