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
4.25日,截止一个知识付费产品做的打折促销活动的最后3小时,我入手了它,原价388元/年的会员,只付了68元,我就拥有了一年的使用权。
而我不仅自己剁手了,还邀请了众多群友一起剁手。
在我的影响下,当天最后3小时就入会了14个朋友。虽然剁了手,但是大家都很开心,有图有真相:
不过,当我把邀请信息以及朋友们对我的感谢截屏发到朋友圈与大家分享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声音出来:
“这种行为真是幼稚。”
“你会后悔的。”
“我要是你,我就不会这么做。”
当然,我很感谢这些不同的声音,正如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效的决策一章中说的,“有效决策的第一条原则是要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正因为出于对不同声音的理解,才能够研究出谁是谁非。
所以通过这件小事,今天,我们才有机会一起探讨一个问题:“知识付费时代,如何正确决策?”
现象背后的思维模式探究
那我和我的朋友们在入手这份产品,是做了一次正确而清醒的决策?还是出于从众心理或者消费者的贪利心理的指使呢?
为了能够寻求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用5分钟的时候,来进行一些探究。
1、你的思维模式是几元的?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当中提到一个“多元思维模型”很有意思,其中,他用到一个比喻,说,如果一个人思维方式是单一的、一元的,就如同手里拿着一个锤子,看到什么都是钉子,他的下意识就是像用锤子去对付钉子一样去使用自己的大脑做决策。
正如一个人如果把任何“知识付费”产品都看做是唯利是图的商人用包装化妆品的方式包装付费知识,然后打包出售给被洗脑的“进步青年”,那他会把“得到”、“樊登读书会”、“在行”等所有产品都看做成企图想从他腰包里卷钱的洪水猛兽,其结果必然是对任何一个知识付费产品都敬而远之。
认为购买知识付费产品就是被洗脑,从而拒绝自己,也拒绝别人购买的人,就是处于这种一元思维里面。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知识付费时代的知识产品的呢?
其实,知识产品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一直存在。孔子讲学收门徒,柏拉图开吕克昂学院,到声乐大师开大师班,绘画老师开班教孩子画画等等,都是一种知识产品。老师出售知识才学给学生,学生通过付费购买,以此来提升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技能,才华等,这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下一种合理的交换。
只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所有的信息透过互联网进行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使得知识产品借助于互联网的各类平台,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
作为一个以终身成长为目标的进步人士,不论是购买网络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还是购买线下的培训课程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本身也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是吗?
2、你是否被某些认知偏差所控制而进行决策?
因为受到《穷查理宝典》的启发,我又陆续看了好几本跟人类认知偏差有关的书籍,比如说《黑天鹅》、《反脆弱》、《清醒思考的艺术》等。
通过认真的思考,我发现,我们的日常行为和下意识的判断,确实容易受到一些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偏差所诱导,而我们的商家们,往往会根据人类的这些弱点设计出很多完美的营销策略,让我们轻易上钩。
比如说,今年2月份的时候,我在“唯库”上面,购买了一个知识产品,叫做“每天一块钱,学透百本书”,我还在纠结是否购买的时候,被一段话给吸引住了。
于是,我头脑一发热,就下单购买了,然后买了之后呢,听了两本书,一本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另外一本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听的整个过程,类似于在听午夜电台,一男一女在互相逗乐,相互尬聊,然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后面的内容……
事后我回想起来,我当时的决策,受到了“锚定效应”、“联想偏误”、“权威偏误”等认知误差的诱导。
我下意识的认为:
全球上万本中挑100本,那100本,肯定是好书。——锚定效应
名校硕士们的选书水平肯定都比较高。——联想偏误
纽约时报上面推荐的外文书,是领先于全球的。——权威偏误
最终,我发现,一方面,是我对待这份“知识产品”的期待过高,另一方面,这篇推文的信息让我认知出现了偏误。
所以,回忆一下你曾经购买过的知识付费产品,有没有因为认知偏差而导致做出的错误决策呢?
3、你是否明白你对知识的真实需求?这点最关键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逛微信群,看到一个做思考力培训的群里面,一个群友正在表达了自己最近的状态:
“我感觉自己特别像被碎片化信息格式化了,但凡有长度有深度的文章,很难专心阅读下去,比如一篇文章,我就想知道结论和观点,完全没有耐心去看中间的部分,而自己又觉得长期这样下去,是对自己思维能力的一种毁灭性打击。”
如果,你是这个群的群友,你看到这句话,你会怎么去回应他呢?
是附和他说:是啊,我也是这样呢。
或者说:说得太夸张了吧?
还是轻笑一声,继续刷其他的群?
看到他这么说,我脑袋里就冒出了两个问号。
你为什么要去读那篇“有长度有深度的文章”?
这篇“有长度有深度的文章”可以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我相信,每一个爱学习爱进步的都有一种“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的豪心壮志。
所以,一旦出现“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世界正在惩罚不爱学习的人”,“我是如何月薪800到月入80000的”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字出现在你的面前,再理智的人都会心有所动,这就是知识付费时代之下的,除了为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学习环境之外的,硬币另一面——售卖焦虑以此达到某种商业目的。
爱学习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但是未加思考,而盲目学习,则是一种懒惰式努力。正如叔本华所说,不经思考,仅通过读书得来的真理,就如假肢、假牙一样,并不会真正属于我们,而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才是我们天生的四肢,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
所以,在面对品种繁多的付费知识面前,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过于你花很多金钱堆砌在手机上面的各类课程。
你准备购买的这类知识产品,又或者你正在学习的这门课程,真的是你需要的知识吗?
知识付费时代,我们如何正确决策
市场经济社会,商人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但是,他们只是知道我们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弱点,并不知道,每一个人真正的需求。真正懂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接下来,基于对自我认知的分析,我们一起来掌握一套如何正确做决策的工具。
著名的美国心理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提出了一个人成长模型——“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隐喻理论主要包括七个层次,从上到下一次是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己。
行为、应对方式、感受是我们最容易察觉到的,比如说,我在茶水间接了一杯滚烫的开水,被一个同事狠狠拍了一下右肩,开水洒出来,烫着我的手,我顿时疼得呲牙咧嘴,心里面火冒三丈,推了他一下,那此时我的行为是呲牙咧嘴,应对方式是推他,感受是愤怒。
这就是冰山之上,显而易见的那三部分,而冰山之下的层次,却尝尝被我们忽略。如果能够琢磨透人的行为、应对方式及感受之下的层次,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感觉时,会更加的客观和冷静。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临一次正确的决策时,我们要给自己的眼睛安装一副透视镜,去看清楚自己的冰山7层。
为了让大家迅速掌握这套工具,我们先模拟一下我的文章前面举的例子,我应不应该购买那个付费产品?
当我看到朋友圈有朋友在发那个知识付费产品的广告时,看到价钱,我首先是心动了,根据朋友圈的截图,我发现了好多课程,我在其他平台都看到过,单个课程收费至少都是99元以上。如图所示:
于是,我找到发朋友圈的那个朋友,向她询问了我的一些疑惑:
通过我和她的聊天,我解决了我的疑惑,最后,做出来买它的决定,并把它传播到我的学习群里面,让很多朋友一起来购买。
现在,我们用冰山理论对我这一次决策的过程,对我的“冰山”做一次透视和剖析。
行为:购买它,并向朋友推荐
应对方式:积极决策,传播影响
感受:获得身心的满足,助人的快乐
观点(信念价值体系):做得知名的课程对我来说,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期待:期待有两个,一是通过有品质的课程帮助我在讲课能力以及我的课程推广的上给与新思路;二是期待在某个专业领域有建树的老师给与专业领域技能的训练(演讲、思维导图、讲书、写作、阅读),开阔我对其他不了解的领域(理财、人脉管理、NLP疗愈)的认知
渴望:更优秀的自己,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
自我:成为一个能助人也能自助,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最终,选择剁手它,我基于我的冰山层次,做出了我认为的,当时最佳选择。
在做决策的过程当中,我们如果能够透过自己的冰山,察验到冰山之下的任何层次的内容,就能让你更加客观和理智的做出判断。
接下来,我们再来操练一下这个正确决策的工具
比如,离下班还要2个小时,领导催你上交的月度总结报告才写了标题,突然你的电脑弹出了像下图一样的诱导性推文时,你是什么样的情绪,你会怎么做,是关掉页面还是打开它?
这张图传递了二个认知:
1、31岁就能月薪8万+的人就是很牛逼的人
2、学她那个技能你就能月入8万+
如果你的认知跟图片传递出来的认知是一样的,那你很可能就中了它的陷阱,会决定点开它。
但是,我们今天是教大家如何正确决策的。
所以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按照冰山理论从下至上进行推论,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自我——渴望——期待——认知——感受——应对方式——行为
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
1、我现在要做的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篇文章能带给我自我的实现吗?
2、我现在最大的渴望是什么?这篇文章能帮助我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赞扬吗?
3、我现在的期待是什么?看了这篇文章就能帮我30分钟就写完月度总结报告吗?
4、我现在的认知是什么?工作的价值是月入8万+还是做好手头上的小事呢?
5、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呢?这篇文章的出现打扰到我的工作思路了?
6、那我现在改怎么做呢?
7、我要关掉它!
最终,你就可以果断的关掉这个窗口,重新回到与“月度总结报告”奋斗的幸福状态中了。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对这个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做了一个完美的24字的总结: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如何能在这个知识付费时代,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让自己的每一次决策都正确呢?
我的建议是:从自我的价值需求出发,去探寻自己对自我真实的渴望及期待,做一个独立思考者吧。
最后,送一句彼得·德鲁克的话给大家:
“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他们的决策是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少数重大决策,他们致力于找出情势当中的常数。”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管理者,在充满变数的互联网时代,基于高层认知出发,找出变数当中的常数,做出少数的,重大的决策,就是你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