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散文阅读教学,是整个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关于散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好像无章可循,存在一些乱相。如何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学的本质,阅读名家的经典课例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学校组织进行微型课教研活动,于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从确定这个课题,一直在苦思冥想,如何在语言文字、遣词造句上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借助万能的网络,找到一例获得一等奖的《阿长与(山海经)》课例,被里面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和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的语言揣摩深深吸引。整个教学设计只有一个主问题:阅读指定段落,你觉得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词语表现了她的这个特点?你觉得作者对此的情感态度是什么?主问题一出,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有对事件核心人物的性格概括,有对关键词语和具有较强表现力词语的品析,更重要的是有对作者独特情感的体悟。而散文阅读教学,特别是回忆性散文阅读,所有的解析最终都会落到对作者某种情感的体悟上。
例如:第三段,“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叙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这段话中对“第二个手指”的描写准确生动。围绕这个词可以设计学生活动,把你每一个手指都试一下,会发现只有这一个手指适合做这样的动作,让学生体会鲁迅用词的准确。然后设置情境“这个老师长的真难看”,让学生演示。概括这一个怎样的阿长?(切切察察)假如你就是此时的作者,你会对阿长生发出怎样的情感?(讨厌)
在微型课教研活动上,把这一主问题当做主要的学生活动,8到10分钟的微型课不蔓不枝,有深入文本的咬词嚼句,有体察人物心里和情感的角色朗读,有适时的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其实,不仅仅是散文阅读教学,所有的阅读教学的共通之处是:品析语言。虽然不同文体,语言各具特色,而语言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微型课与实际课堂还真不是一回事。曾戏谑:微型课就是在自编、自导、自演,一切都掌控在手中,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课堂如何生成,一切的一都是你的一厢情愿。实际课堂,是师生的双边交流,是一个意外频发的动态过程,特别是难点的突破,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专业功底,还有求之不得的教学智慧。
这不,有学生在概括阿长特点时:说阿长“爱传播小道消息”。絮絮叨叨(饶舌多事)和传播小道消息,绝不是一回事,在此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番引导,于是问学生“作者在这里有没有贬低阿长的意思”,学生说“没有”,是呀,老师也没看出作者贬低阿长的意思。那就不能用“传播小道消息”来说阿长的特点。接下来,在解释为什么是,颇费了些周折。因为学生不知道词语的感情色彩,不知道“传播小道消息”是含有贬义的,是对一个人做人的否定。这完全是一个教学意外,是对学情的把握不足。
好在,在赏析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的情境时,学生的理解很准确。
也许,这就是课堂的魅力,有有意外,有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