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发生的一件事儿
——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理解
一天在小区陪我的小表妹玩。这时候傍边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儿在一起玩。其中一个比较瘦,皮肤较黑的小男孩非常积极的在跟另一个小男孩说着什么。我当时觉得这个小男孩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真好,不免多观察了一下。这个小男孩可能也发现了我多瞅了他两眼,他也回看了我两眼,但是都没有多看,很快就回过头去了。当时我并没有多注意。后来我想想才发现善于交际的男孩不太会是内向的,但是又不敢与其他人有过多的目光接触(一般内向会有这种表现),这两种行为放在一个小男号身上感觉有点不符合。当时感觉有点奇怪,但是也没多想就陪着小表妹继续一起玩了。
没一会儿,一个40岁左右,穿着白色短袖,黑色紧身裤,皮肤较黑的的阿姨过来了,可能是因为工作比较繁忙和劳累,白色短袖明显已经有几天没有换洗了,行为举止也透露出一种疲态。但是她一过来就大声招呼这个小男孩回家吃饭了。但是这个小男孩不为所动,用余光瞟了一眼这个阿姨就和旁边的小伙伴一起跑开继续玩耍去了。这个阿姨可能也见惯了这种情况也不急不忙的跟我闲聊了起来。通过聊天才知道原来她是新开的菜店的老板娘,当时她过来的时候我也觉得很眼熟,一时没有认出来。通过她的叙述我了解到刚才那个小男孩是她的侄子,从小就在她们家长大,父母因为工作很少过来陪伴他。因为这个阿姨家也有两个孩子所以很难细心的教育关心这个小男孩,所以这个小男孩就不怎么爱听话。随着这个阿姨的又一声招呼,这个小男孩跟他的小伙伴一起跑了过来,但是看架势也不是很想回去,嘴里还说“不吃饭了”。这个阿姨也没有办法,当着这个小男孩的面跟我们抱怨说,这个小男孩可难管教了,说啥也不听,每次招呼吃饭都要磨蹭半天,学习和作业也从不积极完成,这个阿姨还拿自己的儿子跟他作比较。旁边的小男孩听了之后很不情愿的白了一眼这个阿姨,低着头自顾自的玩着,手里弄出的响声也越来越大了。这个阿姨不为所动的继续说他侄子不爱听话,但是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过于严格的管教。最终在这个阿姨的软磨硬泡之下这个小男孩还是跟着回去了。回去之前还跟小伙伴仔细的约定吃完饭后一起玩,我看着这个小男孩跟小伙伴的亲密程度明显要高于她的姑姑。
现在想想这个小男孩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从小就离开父母,在姑姑家长大。姑姑又因为自己还有孩子,并且工作也很忙很难给这个小男孩应有的爱和关心。使这个小男孩没有形成稳定的安全依恋对象。跟周围人的互动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个小男孩更倾向依恋他的小伙伴,而不是照顾他长大的姑姑。这个姑姑虽然在衣食住行方面照顾的很好,但是在情感上没有给予应有的关心,再加上,姑姑总是在公众面前批评和指责他,这使这个小男孩很伤自尊,从而更加不可能认同姑姑了。
其实我们生活中会发现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初高中生中很多成群结队吸烟、打架斗殴、沉迷网络的。其实产生的原因都跟上述的情况差不多。他们的父母虽然给予了物质方面的保障,但是情感方面相对匮乏。尤其是有些父母无法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绪更别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了。这些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得到应有的关爱,只能从外部寻找。从而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反抗父母,反抗社会标准而形成彼此的认同,来弥补父母爱的缺失。就像这个小男孩与他的小玩伴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一样。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他人的认同与关爱。在小时候这种需求通常都是父母提供的。但是有些家庭会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提供应有的关爱和认同。这时孩子就会从外部寻找。他们会很容易认同那些有不良行为问题的人,因为他们有共同对抗的对象,更能形成坚固的联盟,形成彼此认同。很多父母这时可能也无法理解孩子怎么会有这种情况?通常父母采取的措施就是严厉的打骂,这反而会使脆弱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更会加重孩子的不良行为。有的孩子可能会屈服于父母,但是他们内心是极度痛苦和不甘的。表面上言听计从,背地里就会背道而驰。对于这种情况,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打骂式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理解孩子问题的根源。孩子是需要被认同和关爱的,父母应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多跟孩子聊聊天,听一听孩子都有些什么事情,多给予一些心灵上的关爱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