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听力障碍者。
在她很小很小的时候,因为一场发烧失去了听力,她的亲戚朋友见到她,总会遗憾“要是你耳朵没毛病就好了”,她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我这样挺好的,在宿舍睡觉不怕被吵醒”心里却在深深叹息着,是啊,我耳朵要是没毛病就好了。
在学校她几乎不说话,在班上她只要说话,同学都会笑,她从笑声里听到了嘲笑,她面红耳赤,越来越不想说话了。只有回家,她把攒了好几周的话,说给家人听,次数多了,家人觉得烦。
后来她变得很敏感,很内向,很自卑,也很孤独,因为她意识到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班上有什么事,她永远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或者干脆她不知道。
尽管有人对她说你能听,能说,没什么不一样的。她不认同,她认为经历不同,无法感同身受,就像生过孩子的人对没生过孩子的人说生孩子有多疼一样无法感同身受。她认为她们不会因为耳朵的残缺而产生自卑;她们不会因为耳朵的残缺和别人沟通造成障碍;她们不会因为耳朵的残缺惹来别人的异样的眼光……
其实她看到别人三三两两结伴地说说笑笑,心里很羡慕,也很想去交个朋友,却怕自己会受伤,她觉得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和她做朋友,因为交流特别费劲,同样一句话正常人说一遍,而她需要说好几遍。她说不清,她们听不清;她们说清,她听不清。到后面她懒得说了,可能她们也懒得听吧。
与其他人交流相比,她更喜欢独处,这样比较自在,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可以思考问题。
她有时恨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她恨同学对她不友好,她也怨过父母家里穷为什么要生下她,但又能如何?她曾经幻想所有同学都耳朵不好,这样就不会随意地嘲笑别人。她想过不上学了,就在家呆着。她也想过死,死了就不会承受一切的痛苦。她想起了父母,不能死。
初中时她自卑最严重的时候,每次上学几天,都会装病请假回家,她宁愿回家呆着,一刻不想在学校停留,因为留在学校每分每秒都在痛苦中煎熬。
回家,她爱看书,她看了很多书,有西游记、红楼梦、鲁滨逊漂游记、安徒生童话、朝花夕拾、三国演义……看了很多遍,只要看书她忘了白天黑夜,书是她的朋友,她只有这一个朋友,唯一的。
后来她上大学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接纳了自己,自己的缺陷,自己的不完美,敢与人对视,敢与人交流,敢在台上演讲,好像内心里充满力量,不畏惧任何事情。当然她的演讲不是很好,站在台上她很紧张,第一次所有人的眼光汇集到她身上,她脑袋一片空白,吐字不清,还磕磕绊绊的,好在都说了。
这一天,她用了二十多年,她不知道是不是太晚了或者说太早了,她想说时间太长了,自己跟自己打架,好累。也好在一切都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