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翻出来而且认真读某海方法论了(2020年12月刊),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不得不承认,现在营销伪装的太好了。这本一百多页的刊物分为牛蛙访谈、ceo专栏、亲子专栏、胡老师专栏。
有价值的还是第一部分吧,虽然我觉得牛娃牛到我作为大人也自惭形愧,自己肯定做不到所以一定放过孩子之外,还是惹不住想吐槽一下,家长太凡尔赛了,一方面说自己孩子很普通、没什么,一方面又拿出亮闪闪的履历(几十条里我家一条也做不到)或者成果(比如一年阅读外文200本书籍),我就姑且是激励我们其实家长只要能吃下苦,孩子没准也行。后来我冷静下来一想,第一我真的做不到那个付出;这里的付出不仅有金钱,比如约一个美国老师飞来北京在家里做家教一个半月就是为了提升五岁孩子的语感,锻炼整句表达,然后又去美国呆三个月参加阅读营;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有研究。第二就是这个“没准”太可怕,没准鸡娃不成反受其害呢。
好吧,安心写心得笔记,毕竟我认真看了半天的。里面都是对话式,可以摘录的不多,以归纳为主吧。
1、学习的快乐不是多巴胺,是内啡肽
“在技能学习上,训练量没有任何捷径”,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孩子能接受、喜欢有所成就,其实不一定是快乐,或者说学习的快乐不是多巴胺,是内啡肽。书里两个六岁(按照表述推算的年龄)孩子参加的美国的reading town,每天四本书两小时,这四本主读之外还有三本泛读,像nature这样的,另外每天晚上还有根据四本书的阅读作业。先有大量的听和阅读输入,之后再去学语法。另外几位跟父母出国一年的孩子们,父母们在介绍中也提到了国外对阅读、识字、拼读的重视(普通幼儿园的强度之大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快乐教育),还有对图书馆的使用。现在身边的图书馆、书店等覆盖面已经很不错了,以后要考虑充分利用起来。
2、坚持的重要性
不特别逼迫,以完成为主要目的,具体质量可以做妥协,允许孩子犯错误。而且不做额外任务,提前完成的剩下时间允许孩子自主安排。将坚持形象化,比如做记录,时间长了回头一看更有感动。坚持中想办法让孩子产生成就感,比如将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降低任务难度。
3、重视习惯的养成
花大量时间帮助孩子养成习惯。每进入一种新的学习体系的时候,帮孩子找一个比较合理的习惯和方法。
打卡表、任务清单、集齐奖励——自己规划时间,建立目标
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先做宣传,要有舆论,然后慢慢去引导。
4、其他的小技巧
英英释义,但不是背,是学会用英文或者用例句解释词意。韦氏词典释义比较简单,柯林斯字典释义比较形象。
考试是为了检测。
交流的内容可以帮孩子提高认知水平,是另外一种方式的阅读。
听记背诵是一种输入。
复述,用输出倒逼输入,不仅练习词汇,还能让孩子真正在错误中修正语法,锻炼逻辑。因为复述有具体的目标要达成,复述可以推动阅读,调度大脑参与度高。
如果英文能力达到话,科普文章比文学作品更适合提升认知。
5、高频名词
蓝思指数。树屋,神奇校园,哈利波特,pet,ket,fce,牛津树、自然拼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识过一个受邀请的海淀某附中的妈妈做的关于校园安全方面提议,妆容适宜、衣着得体,发言脉络清晰、逻辑强大、数据详实,不拽文、但是引用的国外研究机构等必须说英文的时候发音标准。语速稍快而声音清晰,态度坚定而不尖锐,必有的客套和礼貌到位,但是论点也绝不含糊。
我扪心自问,就家长对家长而言,我好像跟人家差距好大吧,我有啥理由要求孩子必须成为那个牛校的牛蛙。
另外,学学就行,听听就好。保持清醒:机构的营销书,别真被洗脑了。取其精华,切莫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