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办公室时,一张黑白照片从日记本里滑落。拿在手中时,童年的很多记忆突然浮现在眼前,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这张老照片,照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听起来似乎很久远很久远,掐指算来,真的是“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虽然是黑白照片,仍然能够辨别出照片中四个娃有三个是穿着蓝色、烟色或是灰色的服装,这是那个时代穿着上的主要特征。唯有前排那个小男孩,却穿着一件小花布衫,不但服装特别,眉毛紧蹙,表情也很特别,嘿嘿,那就是我啦!
这张照片,拍摄于东北农村,那时应该叫做弓棚子人民公社四号大队,背景就是我们家当时住的土坯房。父亲和母亲于1962年结婚,当时借别人的房子充作洞房,之后很长时间一直借住在亲戚家,没有自己的房子。至于什么时候我们有了自己真正的家,父亲和母亲也许对我讲过,可是我却不记得了。我们身后的那个土坯房,应该是父母亲手建的属于他们的第一个“家”,这张照片,也应该是那座小房留下的唯一身影。
照片中后排那个高高、瘦瘦,脸有些长的是我的大哥,长我8岁。大哥生不逢时,那时我们的国家刚刚度过三年最困难的时期,本就清贫的小家,又产下一个嗷嗷待哺的男丁,生活也就更加困难。据妈妈说大哥生下来就先天营养不良,百天了乃至周岁时头芯子还软囊囊的。因为平时少有油水进肚,妈妈的奶水很不好,大哥吃不饱,只能以包米面糊充饥,饥一顿饱一顿,造得面黄肌瘦。现在看看这张照片,还能从大哥身上找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儿童挨饿的影子。在我的记忆中,大哥是个爱学习的人 ,有时我半夜醒来,看到大哥还在煤油灯下苦读或是练毛笔字,这些,给幼年的我很大的影响。现在想来,除了父母,大哥应该是我人生最早、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后排那个脸蛋圆圆的是二哥,比大哥小四岁,长我四岁。二哥小时候很喜欢笑,所以村里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二乐子”,不管谁掐他、打他、逗他,他都不会骂人,一笑就跑开了,所以小时候二哥有仁义的美名。二哥出生于1967年,当时家里的生活应该略有好转,除了包米面、小米面,二哥也多多少少吃了些奶粉,从二哥的小胖脸上可见一斑。而且,在我的印象中,二哥小时候是最鬼的一个,记得秋季时妈妈在空屋的坑上晾花生,不管门锁得多么严,他都能想办法吃到;冬天时农村每家都要炒点苞米花,给小孩子充饥,以减少一顿午饭,因为孩子多,每次炒了苞米花,妈妈都会用小茶缸平均给我们分开,自己保管自己的,谁吃没了,只有眼馋别人的份儿。二哥嘴急,每次都是第一个吃完,然后就发挥他的特长,无论你藏在哪儿,他都能找到,每次偷拿一点不让你发现,直到帮你吃完。不过,二哥也是个很仗义的人,小时候我们哥仨儿,只有他会一些捕捉动物的技巧:春天和夏天用鸟夹子打各种叫不出名的山鸟,到引拉河抓小鱼、用铁钎子扎青蛙,冬天的晚上拿着手电到各家的房檐下掏鸟窝……那时,我和妹妹经常可以享享口福,大哥应该也借过我们的光,吃过二哥弄来的美味。
我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东北的大部分农村还过着大帮哄的生活,生产队的大锅饭在我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年糕、大馇子粥,还有夏天分的香瓜,都是那么好吃,现在想起来仍有要流出口水的感觉。由于家里的生活条件日渐的好起来,能多吃些奶粉,我从小就是个小胖墩,而且上面有两个哥哥罩着,啥事都挺顺心,当然吃嘛嘛香,身体奔儿棒!不过,有的看客也许发现了,在这张照片中,小胖墩可是不咋开心哟,嘟着小嘴,皱着八字眉,这是为什么泥?原来啊,他和身边的小女孩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儿。怎么?和自己的小妹怄气了?其实,正因为自己的小妹没来照相,我这个小胖墩才不开心呢!妹妹和我也是相差四岁,那时我七八岁的样子,妹妹应该三四岁了,按理说能够走路,可以和我们照相了,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她不在家。而那个邻家女孩没有照过相,非要和我们哥几个一起照,当时我是坚决反对,小女孩就拿出看家本领,哭起来没头。妈妈看着心软,就让她一起照相,我索性跑到屋里不出来,后来可能是大人拽我出屋,不小心摔了一跤,额头撞在外屋地下的土豆穴子上,所以,那紧蹙的眉头实际上是脑门上撞起的一个大包,我这小胖墩还能高兴起来?
虽然这张老照片不足以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但却是我本人30年成长历程的一个见证。在这张照片上,我寻找我和哥哥们童年的影子,也寻找那些美丽的童年趣事,原来,一张照片,可以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回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已逝的时光和当下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