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7年2月22日,农历丁酉火年正月小廿六日,这一天对于我来说注定会是难忘的一天,因为这一天里所发生的事情足以改变我以后的人生走向。
前一天,也就是2月21日,我在简书的连载板块中投稿了一篇小说《猜鱼》,这是我在去年年初写着玩的,当时想写一部长篇来着,想写出一部白天使与黑天使之间的争斗史,可是限于我自身的阅历见识,最后还是告诫自己不要干“蚍蜉撼大树”的事情,写了个开头就匆匆结束了。写就后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微信朋友圈可以方便迅捷地发表信息,也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除了点赞,你看不到任何阅读的痕迹。因为小说里涉及到的一些理念有些晦涩,我觉着没几个人会看,后来的结果一如我所料,除了我的几个至朋好友,果然没人给我点赞。
2017年伊始,我的生活陡然发生了变化,因为被指派负责县作协的微信公众号,在制作过程中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接触到很多新奇的思维和理念,让我大开眼界,重新思考写作该往什么方向去。有个微友就在微信里向我指出:其实,你哪怕在贴吧写了句话,有人点了赞都是开心的。写作,不渴求赞誉,就畸形了。这句话如葵花点穴手般点中了我的要害,我一直以为我生活在小小的长白县,又没出过什么远门,所谓的写作从来都是自娱自乐。他的这句话给了我一双看得更远的眼睛,我忽然觉着我能够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我可以把自己写作的东西往外推广,而不是一味地在等待。
恰在这时,一直都在关注我的王哥向我推荐了简书,说可以在那上面写作,很可能会完成我的梦想。于是,在他的指导下我加入简书后,看着眼花缭乱的界面我有些懵懂,不知所措,大胆地写了一篇约有六百字的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文体的小文投了出去,然后被拒稿。投过稿的朋友都明白,其实拒稿也是一种成功,很多时候我们发出的稿件都如石沉大海,连点微澜都没有的,而拒稿最少可以表明稿件有人看了,说明你的写作方向是有问题的。这时简叔给我发来简信,看过后我终于明白:哦,原来是怎么回事啊!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我把精心写就的回忆性散文《朱晓青》投了出去,这次终于得到认可,在散文栏目中出现。当然,这种成功仅仅只是昙花一现,只是在“最新发布”栏里出现几分钟之后便被挤了出去,但我已经很满足了。
后来又投了几篇,多数也被发表,我忽然感觉到信心爆棚,发简信问简叔一万多字的小说怎么发?简叔回信:发连载啊。于是,我就向“连载”栏投了这篇《猜鱼》。顺利发了第一篇后,我又投了第二篇,根据我的经验,大约一小时之后就会通知我,可是过了两个小时没有讯息,过了五个小时依然没有讯息,到了第二天早上,依然没有讯息。我很是着急,这时候接到一条简信,说可以加编辑“一鸣”,然后入群,赶紧加了。上午十点,一鸣加了我微信,拖我入群,我赶紧问他我的连载到底能发不?他说看看,不一会儿回信说发了。我进去一看,不仅发了,一鸣编辑还给点了“喜欢”,给了“赞赏”,虽然只有区区的两元钱,我已感动得简直无以复加。因为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之后,我终于在一份省级报纸上发表了两篇豆腐块,可报社编辑打电话告诉我:我们可是没有稿费的!我听了这个消息之后虽然稍稍有点失落,但依然十分感激,因为这算是一种认可,再则说了那两块小豆腐块充其量能值二十块钱罢了,现在的文字可不像郁达夫写的《春风沉醉的晚上》那样可以换取半个月的生活费。我很容易满足的,精神胜利法适用于所有我这样的人。兴奋之余我晒了朋友圈,没过多久,就又收到几份赞赏,我知道这都是相熟的朋友给我的鼓励。感谢之余,我告诉他们以后不要赞赏了,点个喜欢就可以了。
通过今天的事,我觉着那位朋友说得很对,不求关注的写作者注定会默默无闻,那么你的才华没人看见,便湮没了。在简书这个平台上,只要我努力,我相信自己会得到那份成功的。加油!我自己。
我在1990年顶编代课至今,已经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奋斗了27个年头。我在乡下教学点当了22年班主任,一直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后来就积劳成疾干不动了,只好去了县城一所小学担任门卫工作。在门卫工作上我自认干得还好,认识了很多家长朋友,我一直以为我会在这个岗位上终老。在去年年末,发生了一件让我们这些人很纠结的事情,局里发统一文件征求我们这些人的意见,是否还愿意在这个岗位上干?让我们自己选择,这里面当然涉及到一些不可与人言说的事情。我的选择是回原单位,对于我来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违反了我“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处世原则,但既然做出选择,我就会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可是整个2016年过去了,却迟迟没有通知。度过了让人惴惴不安的寒假,教师返校上班了,还是没有通知。今天是开学第三天,我上完上午班下午在家休息,今天是我们两口子的生日,我和女儿在家里等待晚上的聚会。三点多,学校来电话通知明天回原单位报到,女儿说:爸爸,你在家里等了一个假期,这也算是一份生日礼物吧。是啊,等待是最折磨人的,我把时间耗费在等待上,便无心去做其他的事情,眼看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我真的心疼。等到这个消息,也算是舒了一口气。
我领着女儿去了学校,找到校长,校长说:“你们决定回去我很理解,可我真的舍不得你们。”校长是位女同志,有一份慈祥的母爱的光辉。我无言以对,留下是道义的选择,而回原单位则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我忽然理解了“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虽然用在这里非常不贴切。
今天是我和老婆的生日,我们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但没想到竟然有如此的巧合,我俩虽名同姓不同,生日却是相同的,天底下这样的巧合应该少之又少。好友晶从山东回来住了一个月,等这天可以说是望眼欲穿了,老早就打招呼要给我们过生日。
我们定的饭店是长白新近很火的“小木屋”,点菜的时候服务员问我们有没有特殊的要求,我说我们是来过生日的,服务员说那送你们一碗生日面,我说一碗不够,得两碗,服务员说难道有两个人过生日,我说是啊,今天是我跟我老婆俩人的生日。服务员听了很是稀奇,出去宣扬去了,然后就听到服务员对两口子一天生日的叽叽喳喳。
不一会儿,晶和妻子脚前脚后的来了,因为不想被打扰,这一天的生日宴只有我们四个人。服务员问我们喝什么酒?晶说喝高丽米酒吧,酸酸甜甜的,好喝。服务员笑眯眯地给拿来了米酒,这时朋友给订的蛋糕也送到了,我们唱起了生日歌,切了蛋糕,喝起了米酒,真的很酸甜,好喝!
晶是我的高中同学,人长得俊,唱歌也好听,选择了一位军人结婚。结婚后随军住在大连,丈夫转业后去了山东定居,毕业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很少能见到面。她这次回来是看护老妈的,老妈年龄大了,自己忙着自己的小家庭,很少有时间陪她,这次特意回来陪妈妈一个月尽尽孝心。过年的时候我去她家吃过一顿饭,老太太年纪虽大身体还好,思维也很敏捷,很开通,告诫我们要好好保重身体,互相之间要谦让,别吵架。我忍住心里的乐跟老太太说:“老妈啊,我们也是奔五十的人了,孩子都大了,也不经常见面,不会吵架的。”老太太瞪我一眼说:“在我眼里,你们永远都是小孩子!”
是啊,我们永远都是小孩子。但小孩子也有长大的时候,我们也要老的。
吃完饭后,我们逛了逛大长白的夜景,觉着眼前的景物真是美丽。
明天,将是新的一天;今天,注定会是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一天。
��Z�n�e�(����c��un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