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历经风雨走向世界多年,中国制造在新的舞台上却日渐陷入彷徨。面对“大而不强”,焦躁不安却又进退两难;面对粗制滥造,痛心疾首而又束手无策;面对墨守成规,忧心忡忡但又无可奈何。未来在何方?拘泥于固有思维,只会停留在原地;触摸新思维的脉搏,才能继续驰骋在时代前沿的步伐。不浅尝辄止,不急于求成,不畏首畏尾。借此,打破传统制造业的魔咒,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擘画高质量发展崭新蓝图。
敬畏历史,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引航经济发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做好经济工作亦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凡盛世,均以农业筑牢根基、以工业引领发展。如盛唐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发明曲辕犁及灌溉工具水车,改进农业劳作模式,保障增收;北宋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发明铁制农具并注重积肥和施肥,改良土壤肥力。盛唐大力发展手工业,北宋手工作坊实现规模化生产及精细化分工。历史经验总是能给人启迪与力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已较为成熟,且四十多年的空前成就也足以说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针是明智的。在未来,我们更要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为经济发展夯实根基。
“极致”思维可精业。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传统。“庖丁解牛”“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技近乎道”……经过千年岁月洗礼,精益求精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国制造”代表着结实、耐用和精美,是高质量的保证。“德国制造”的成功,与德国人严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开。除了企业,企业中的个人更甚,无论是精益求精,久久为功只为走时精准,零件精细,质量优良的手表老匠人,还是为提高技术,精通设备而刻苦求学,坚持不懈的“80后”码头工人小周,都是因为他们遵循了极致思维,不仅精准完成自身工作,也影响着自身所在企业的品牌在业内取得非凡成就。因此,加快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的转变尤其该树立“极致”思维,让传统产业做到,质量第一,创新第一,科技第一。
以新思维破解制造业问题,需要政府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自身的建设发展决定未来走向,但外界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制造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设,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往往面临着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难题,如融资难、政策易变等情况,在向银行贷款时总是会受到繁琐审批事项的干扰,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技术的引进,生存发展都已成为问题,更别提提质增效实现大刀阔斧改革。这其中折射出当前关于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需要我们积极解决。因此,政府应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建设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宽松氛围,真正让企业松绑,助力制造业前行。
新时代带来了新气象,也为我们未来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面对新变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应。中国制造业更应该如此,必须扭转发展思路,以全新思维迎接时代挑战,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环境支持,需要企业自身努力,才能掀开制造业新局面,打破发展两难困境。唯有此,才能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制造业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