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们在最近几年,经常在网上见到网友们的这样一句劝告:别跟朋友借钱,除非你想结束这段关系。
起初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很不以为然,友谊哪有这样脆弱,至少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是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就凭这样的人品,这样的事是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所以网友的话未免有点绝对化。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不得不对这句话的可参考性做些更深的思考。
我有个初中同学是医生,直到现在为止,十几年来我一直把她当作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用现在流行的叫法就是闺蜜。
虽然我们经常不在一个城市,联系也不算十分频繁,但无论相隔多久,只要一见面,我们都能躺在一张床上,一整晚,就能把我们在彼此生活中缺席的部分全部补回来。
最近几个月身体不适经常跑医院,每次高额的各种检查费和昂贵的药钱让我哭笑不得。医生经常建议我到医院门口的小药店买所谓效果更好的药,我有些怀疑是不是医院和这家药店有利益合作关系。
想起闺蜜是业内人,就在微信上问她的看法,她在老家的医院,我们许久没联系了。
起初她很热心地回答我的疑惑。紧接着这个话题,我自然而然地跟她吐槽这几个月看病吃药花了好多的钱。
然后她一直没有回复我。
开始我没有多想,以为她在忙,在上夜班。可是到这一刻,两天过去了,我们的聊天记录,还尴尬地停留在我的吐槽中。
我有点不习惯这种感觉,闲来无事就往前翻了翻我们的聊天记录,直翻到很久以前的,既怀念又温馨。可是却发现,有好几次我们的聊天都在我吐槽“穷”的时候戛然而止。
客观来看,她的收入确实比我高一点,我也向她借过一笔数目不大的钱,但之后我很快就还给她了。
怎么回事?难道我每次跟她吐槽生活,她都以为我在有意向她借款吗?是我一直反应迟钝没察觉?还是我们之间只能分享快乐,不能一起聊聊生活的不如意?
从少年时代走过来的单纯美好的情谊,什么时候变得这样复杂微妙了,还是昔日好友已经变了模样,不复当初的赤子之心。
问了问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原来大家都有类似的谈钱色变的经历。
朋友A说:“去年我妈生病,我把她接到市里看诊,住院需要一笔押金,当时手头上一时资金不足,但我想,公司过两个月就结项目提成,自己能拿到的不少,于是就放宽心地向一个朋友借钱,我知道以这个朋友的收入,这笔钱是不会对他的生活带来影响的,而且借的时间也不长。可是,过程却不像我想的那样愉快,这个朋友听到我借钱的意思,语气马上变得非常怪异,最后勉为其难借了,临挂电话时非常不乐意又极力假装客气地诉说他养家有多不容易,工作有多委屈,他借给我钱是因为多么重视我们之间的关系。说得好像我骗走了他一大笔钱,马上要逃之夭夭一样。那种感觉,太不是滋味了,虽然知道大家以后还是朋友,但一定不会像以前一样心无芥蒂了。”
朋友B说:“我也向几个大学同学借过钱,一人借一点帮老家父母还点装修房子的钱,这借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可是后来发现,在群里聊天时,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跟以前不太一样,直到有一次聚会,从大家的眼神里,还是看出了自己在一群人中微妙又特殊的地位。
她们是在告诉你:你混得不怎么样阿,要向大家借钱,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能还我们呀?虽然知道她们其实也没什么恶意,可是负债的你在她们看来跟她们这些精致的小仙女已经不是同一个群体了”。
而同事C直接非哭非笑地说:“借钱?不要跟我谈钱,你可以骗我的感情,但不能骗我的钱,谁骗我钱或者跟我借钱,我就跟谁急!”
我不禁哑然,难道,如今人们的价值观里,金钱真的比感情更加重要,更加靠谱吗?甚至不惜牺牲感情以换取金钱。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台词: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
不可否认,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金钱确实能给人带来不可替代的安全感,金钱能保证你在失去外人所给的精神支撑后,采取任何喜欢的方式任性地、肆意地发泄,不管是包下一个运动场,还是疯狂购物亦或者静悄悄地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放空、旅行,只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金钱都可以为你买单。
可是当金钱这个生活必需品成了朋友之间的话题禁区,人人都奉行着精致的利己主义,人人,也该想想,你是不是早已习惯人云亦云,在这个随波逐流的网络世界里丢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