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鼓起勇气去看了《少年的你》
做了妈妈之后,很多片子没有了看的勇气
比如赵薇主演的《亲爱的》,至今未看
看了《少年的你》,青春的校园生活像过电影一样走了一遍。我的校园生活波澜不惊,乖乖女的存在,除了读书就是朋友,别无其他,没有经受过影片与现实中的暴力。但回忆里切不乏此类的场景和记忆。
记得初中某年,上厕所,看见三个女生围着一个长相清秀的女孩子,她们在拿烟头准备烫那个女孩子的手腕,不知是吓唬还是真要那么做。我惊愕不已。其中一个女生是我同班同学,平时相处尚可,不记得我当时做了什么,印象中仿佛吼了一嗓子。事后质问那个同班女生,了解原由仅仅因为其中一个女生喜欢某一男生,而那个男生不喜欢她,喜欢那个长相清秀的女孩子,便有了开头一幕,我的同班同学和另一女生因为朋友义气就做了“帮凶”。了解原因我感觉难以接受,那个清秀的女孩子错在哪里要被如此对待?而事实我的同学也并非坏孩子,在那个年少的年纪,义气,豪气都是无知的勇气。
也记得有一男同学,性格内向,莫名被班中几名活跃的男生多年戏弄,他愤懑而无力反抗。直到毕业那年,再次面对故意的捉弄,他终于爆发,一个人反将那几名男生打到在地。
高中阶段,有一同班女同学受到班中部分男生的排挤,常常同学们会和她开些恶意的玩笑,后来范围慢慢扩大,扩大到班中同学都不愿意和她相处,仿佛和她亲近就要失去班级朋友圈。有一天,我组织同学一起主办黑板报,她主动来帮忙,我感到尴尬也不好拒绝,后来她端出一小块蛋糕,要和大家分享,大家都委婉地拒绝了,我记得她看着我的眼睛说,今天是我的生日。那一刻,我犹豫却无法拒绝,接过了蛋糕,当她看到我吃下蛋糕的时候,她的表情在记忆里已模糊,但能想起她当时的快乐。
上述的记忆和现实中真正的校园暴力相比算不得什么,因为毕业之时,过往已过往,同学们依然还是友好的同学,在那个男生奋起反抗之后,那帮“臭男生”甚至和他反成了朋友。那个年代,终究还是单纯些。也或许,校园中存在的真正暴力我没有眼见。
但我想没谁愿意拥有这样的校园记忆。无法想象真正遭受伤害性暴力的同学,学生生涯多么难捱。
反观片中的角色,被欺负和欺负人的,家庭背景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存在。魏莱面对警察询问表明要叫她父母来时的情绪失控;施暴陈念时楼上大叔喊了一声要报警,她惊恐的表情;向陈念道歉时,她说她不能再复读,她爸爸因为这件事情已经快一年没有和她说过话。面对警察询问,陈念母亲的强势态度,她甚至还说她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种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长相秀美,成绩优秀的孩子,施暴行为的根源。
陈念在片中不幸而勇敢。母亲的不易,让她学会了用自己的肩膀承担,但她终究只是个学生,有些事情她的年纪没有父母的支撑,她自己扛不起。
魏莱从始至终没有意识到施暴行为的后果,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让人无法理喻,在她眼里仅仅是“玩过了火”。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照。现实生活中常常报道出的青少年恶性事件,多少都是因为无畏而无知。十多岁的年龄,躁动的身体和情绪,最怕的就是不计后果的无知无畏。
小北,是多少现实版“小混混”孩子真实的缩影。想起一同学,本性友善,聪慧机灵,却顽劣厌学,被老师叫家长时,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几天没见到我爹妈了,他们经常不回,回来也半夜,早上我上学他们还没起。
家的教育是根本。被爱的孩子,更愿意用爱去温暖他人,而不是暴行。有爱的家庭,孩子更愿意把家和亲人作为庇护的港湾,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暴行。
我不赞成以暴制暴,曾和孩子爸讨论校园暴力问题,如何让孩子做到自我保护,要想达到一个平衡,也却是不易。
孩子的成长环境我们无法做到一尘不染,但教会孩子做友爱的人,勇敢的人,带给孩子一个爱的环境,让孩子可以依靠父母的臂膀,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能够更有力量的面对社会,是为人父母的我们,可以为之努力的。
看了《少年的你》,内心是痛的,每个孩子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可是,你们本应该有更好的青春和未来。
前段时间各种青少年恶性事件也让人痛心不已,谁愿意相信十多岁的孩子变成了“恶魔在人间”,却又那么真实的存在。
为人父母,惟愿我们做好自己,“育”好自己的孩子,愿社会的阳光洒得更满,阴暗少一些,再少一些,再少一些......
记于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