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
如果你为不知去往何处而迷茫,
如果你时常感到焦虑和痛苦,
那么,
读读《悉达多》。
这是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写的小说。薄薄的一本书,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历经内心的挣扎、艰难求道、终成圣人的故事。读完后我仿佛觉得自己的灵魂都得到了升华。这本书充满了哲学和宗教的寓意,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宗教信仰,但却能在悉达多身上和他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悉达多的求道之路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出世、入世、再出世。接下来我将分别介绍下他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以及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
一、青年阶段:出世,却为理想寻不得而痛苦迷茫
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俊美、聪慧,从小便跟父母学习参禅和冥想的艺术。所有人都喜欢他,认为他将来必能成为伟大的贤士、成为婆罗门之王。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无法感到喜悦。
他感到,即使身边有这么多爱他的人、有这么多德高望重有智慧的长者为榜样,都依然无法给他永恒的幸福、安宁和满足。他渴望寻求的至上之理,渴望找到的“我”,当下的环境无法给到。为此他彷徨着:
它在哪里?哪里另有一条迫近“我”,迫近内在,迫近阿特曼的路?一条更值得寻找的路?啊,没人能指明这条路。没人认得它。……那些不仅领悟,还践行这深奥知识的婆罗门,僧侣、圣贤和忏悔者在哪里?那些深谙之人,那些不仅在酣眠中,也在清醒时,在实在的现实里,在言语和行动中住在阿特曼中的人在哪里?……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管是青春年少时还是现在,我们也时常怀有梦想、伟大的理想,但它们超出现在的生活,旁人似乎也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孤独,不知该如何向前走,于是痛苦地迷茫、徘徊。
后来有一天,悉达多看到了三个去朝圣的沙门,一个个憔悴、消瘦,身上满是尘埃和血迹,却有着不顾一切去为真理献身的激情。于是悉达多决定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的家,成为一个沙门,随他们一起去悟道。
他的父亲虽是极富智慧的长者,但也因此愤怒、担忧和不安。悉达多在他房间外站了一夜,他看到儿子的坚定,思虑一夜后终于同意了儿子的请求。从此,悉达多便再也没有回过家。
随后,他跟着沙门学习克己的方法,通过自愿忍受肉体的痛苦(例如斋戒、禅定)来感受“我“、察觉“我”。悉达多悟性很高,这期间他有了很大的成长,但他却认为这些方法只是暂时逃避“我”,只是一种麻醉。就连他最好的朋友、他忠实的追随者乔文达都对他的想法感到惊恐和不解。
跟着沙门学习许久后,两人得知有一位罕见的功德圆满的世尊佛陀,便去寻他,听他布道,乔文达深受震撼从此皈依了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自己继续求道之路。因为他虽然敬重并认可佛陀所讲的法义,但却无法从中得到独自超越众生而成为圣人的方法。在他和佛陀的交谈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就是我为何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并非去寻找更好的法义,因为我知道它并不存在——而是为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或者去幻灭。
他发现他最终要学的,就是“我”。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不了解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我们一直在读书(对悉达多来说叫法义),却忽视了书中的语词,没有真正去看过书里世界的样子,没有去体会生活的感觉。我们一直在向外探求,却时常自我迷失,以至于忘了听从内心的指引。
书中在对佛陀进行描述的时候,其实也有一部分暗示。听说佛陀曾有过尘世的经历,所以很多追求道义的人都为此感到不齿。而悉达多在探寻“我”的过程中也同样步入了尘世,这一呆便是二十多年。
二、中年阶段:入世,从清醒到沉溺
悉达多在尘世第一个接触的人是名妓迦摩罗,与我们通常对妓女的印象不同,迦摩罗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并清醒的人。悉达多想向迦摩罗求教爱的艺术,而他必须要交“学费”,因此他需要赚钱。
入世之初,悉达多仍然是觉醒的,仿佛是“神”来体验和学习人的生活。起初他始终能从上帝视角来洞察尘世的一切,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其中的诸多例子也令我们“凡人”深受启发。
当他问迦摩罗自己如何才能赚钱时,迦摩罗问他会什么。他回答:“我会思考。我会等待。我会斋戒。”
这三样看似没有任何用处的技能,却成了他超出常人的制胜法宝。以悉达多自己的话说:
悉达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斋戒。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这是悉达多做沙门时学到的。愚人们称其为魔法。……每个人都能施展法术。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
于是受迦摩罗的引荐,他开始为城中最富有的商人工作。他听从了迦摩罗的建议,对商人很客气,但也没有过分谦卑。而通过超凡的思考和忍耐的能力,连精明谨慎的商人都高看他一眼。尽管他对很多事务并不懂,但凭借他的沉着冷静和善于倾听的能力,甚至比商人更胜一筹。是的,他拥有的是无为而治的成功者的秘密。
举一个能令我们深受启发的例子。有一次,悉达多去村里收购稻谷,但他到的时候却发现稻谷已经被卖给其他商人了。换做我们,估计会愤怒地去找人讲理、担心损失、焦急无奈。而悉达多却在村里逗留了数日,宴请农民、参加婚礼,认识了很多人并成为了朋友。当商人朝他怒吼时,他说:
你看,亲爱的,如果我是你,见到生意落空,定时气恼地速速返回。可事实上,时间和金钱已经蒙受损失。而我享受了几天美妙的时光,学到的知识,心情愉快,我和他人均未因我的气恼和草率而受到伤害。
读完这段,我真的觉得这世上多少的坎坷都被他平静的内心和柔和的话语抚平了,仿佛得到了任何事情都无需紧张焦虑的定力和力量。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下冥想的艺术。冥想的核心便是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自己,看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不代入、不评判、不审视,只是静静地观察。当你愤怒时、悲伤时、焦虑时,如果你能觉察到并跳出来像看电影一样看自己,这一刻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即使你什么都没处理,你的情绪也会骤减。这便是冥想的力量。
悉达多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尘世。他视经商赚钱为游戏,他看世人为那些令沙门们不值一提的痛苦哭泣,为那些沙门们不屑一顾的贫乏苦恼。当商人愤怒地指责他时,他也会“好奇地耐心倾听,表示惊讶,试图理解,对他做适度的让步,接着离开他,去约见下一位需要他的人”。
可是环境的熏陶和力量超乎人想象的强大,在品尝了财富、权利和淫乐的滋味后,悉达多逐渐沉溺其中。他的觉醒和节制渐渐消失,变得愚钝、疲惫、麻木,他心中指引他的声音逐渐消失。贪婪、恐惧、惰性一天天占领了他,他赌博,狂热地赚钱再挥霍,变得吝啬、易怒,变得衰老、虚弱。
直到有一天,悉达多被一个梦惊醒。他梦到迦摩罗养的珍贵的知更鸟僵直地死去,他亲手扔掉了它,却感到异常惊恐和心痛,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扔掉了一切宝贵的东西,而自己也像这鸟一样僵硬、了无生气。他绝望,充满死意,呆坐着回想这所有的一切,痛苦地自嘲。
直到,他终于选择放弃了尘世间所有的一切,什么都没有带走,与这混沌的生活做了了断。
要在尘世中坚守自我需要多大的心智呀!我们不也同样被外界的眼光、世俗的规则、社会所处的阶段所裹挟着前行吗?当人们沉溺其中视为了理所当然,又有多少人能觉察,而这些人里大多数却又承受着看清现实而无法改变的痛苦。
那么,尘世生活是否就是这样百弊而无一利?悉达多岂不是浪费了三十年的求道时光?而我们作为普通人似乎只有出家才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并非如此。每段路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证明悉达多也恰恰是因为经历了世俗的一切而终成圣人。所以最好的修行并不是在寺庙中,而就是在我们每天柴米油盐的生活中。
三、老年阶段:再出世,持续思悟,终成圣人
离开后,怀着对自己的厌恶,悉达多去河边寻死,却被闪电劈中沉沉睡去。醒来后,他渐渐恢复了思考,回想经历的尘世的一切,他慢慢悟到这条漫长曲折的路所带给他的价值,他说:
这是怎样的路!为重新成为孩子,为从头再来,我必须变蠢、习恶、犯错。必须经历厌恶、失望、痛苦。可我的心赞许我走这条路,我的眼睛为此欢笑。
他开始庆幸经历了这一切,然后向一位智者学习河的秘密。
他每天向河水求教,河水教会了他很多很多道理,例如不带成见地以寂静之心倾听,放逐时间便可消除对时间流逝的恐惧……
日复一日,他和智者生活在河边,为人摇橹摆渡、学习河水。而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令他痛苦的事。
他离开尘世前,迦摩罗怀上了他的孩子,她爱他。几年后悉达多意外地遇到了迦摩罗带着儿子去朝圣,而迦摩罗却被蛇咬,悉达多在他们河边住的屋子中照顾她,却无力回天。于是迦摩罗离去了,留下了儿子与悉达多一起生活。于是悉达多的生命中也补上了亲情的一课。
他的儿子从小被娇生惯养,极其骄纵。悉达多意识到孩子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可是像所有的父母一样,他宁愿承受这种痛苦,也不愿意接受没有他的快乐。
小悉达多一直在折磨他的父亲,悉达多的温和、尊重反而更加剧了他的愤怒。他想离开,回到城中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悉达多也无比慌乱和痛苦,他深知尘世的模样,不忍心让儿子回到那样的世界中。期间他和智者进行了几次谈话,智者的这番话也许每个父母都应该听一听:
你果真相信,你的蠢行,能免除他的蠢行?难道你通过教育、祈祷和劝诫,能保他免于轮回?……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亲爱的,你相信有人能避开这条道路?或许小悉达多能,因为你爱他,你愿意保他免于苦难和失望?但是就算你替他舍命十次,恐怕也不能扭转他命运的一丝一毫!
悉达多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盲目的爱,经受了几番忧伤、挣扎后,他最终放手,让他找寻自己的路。而他也从中理解了当年自己离家时父亲的心情。
从那以后,悉达多对待世人的眼光变了。从前他嘲笑世人的虚荣、懒惰、欲望,而现在他开始爱他们,从中他看到生命、生机。
当他再次倾听河流,他不再听到各种人、各种情绪、各种善恶交替。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时,他听到了圆满。
最后,他的好友乔文达向他求道,他说: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
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
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
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
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
而是接受这个世界,
爱它,属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