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袁哲生(1966-2004),台湾作家。代表作品《寂寞的游戏》、《送行》、《秀才的手表》等。通过B站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我认识了袁哲生和他的文字。在我看来,他的文字整体基调是灰色的,偶尔会有些鲜艳的颜色,他的文章有“灰色幽默”。
躺在我笔记本里的句子
袁哲生用着最直白易懂的话,直击我的心灵,仿佛在窥探着我关于生活的私人观点。我经常为他的这般“才能”而感到惊喜,同时又羡慕不已,能够用文字将一个未曾谋面、从不相识的读者的内心世界给猜透,使我产生深深的共鸣感,这些都让我真正体验到,作者与读者灵魂沟通的那一瞬间,而好的文字是不会终止的生命。
“记忆中最幽暗的角落,大多埋藏着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
”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倒霉鬼,所有的好事我顶多只能沾到边而已”
“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平常上班的日子,他不乏迟到的记录,不过,他从未在星期天晚起过,因为这是他最重视的、为自己而活的日子”
“马在跑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它的翅膀,就像鸟在飞的时候,看不见脚一样”
“人天生就喜欢躲藏,还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何况,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不就是躲得好好的,好到连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曾经藏身何处?”
张大春曾这样评价袁哲生的文字,将我对袁哲生文字的那种含糊、纠结的感情给捋直了,“它的叙事任务根本不在交代一个什么故事,而在人的处境”、“每个登场的主要人物都予人一种不知所终之感”
我的感受
《寂寞的游戏》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同学的友情、结婚多年的夫妻爱情,探究着社会人物交际下不可避免的生活困境。袁哲生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散发着孤独的味道,他们没有和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哪怕是父子、爱人、儿时玩伴,每个人都只属于TA自己,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情感羁绊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但仔细细想想,这些情感和这些关系都不过是基于一个社会层面而存在,当我们真正思考自己,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那所谓的人际关系不过是“路人关系”。袁哲生的故事是脱离一定现实的,但是却回归了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距离感。没有一个人会完全离不开另一个人,大多数时候,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能够走进自己内心的也只有自己。
这七篇短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是我认为袁哲生的一大写作特点—结局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淡淡的恐怖感。他总是将人与人之间的那一点小秘密、小阴暗给剥开,但文字却极度自制冷静,在这样一个有反差的语境下,读者被反复拉扯,看完后会觉得很失落、会有莫名的遗憾感,即张大春所说的“不知所终之感”。
传播学角度下看袁哲生的文字
袁哲生所要表达的人际关系的疏离感,其实是大多数人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困境。人与人相处就像是捉迷藏,有找寻、有相遇,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逃跑和躲避。
电子媒介的普及促进了这样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走路、吃饭、逛街还是聚会,现代人没有不低头玩手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被局限在一个电子媒介之中,所谓亲近感和亲密度都变得有挑战,因为现代人都更乐于在电子媒介中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人际网。而现代人的负面情绪更是有增不减,现代年轻人似乎也更加容易陷入抑郁、感受孤独。(或许这也是我能够有所共鸣的原因)
当然,这样的人际困境不能仅仅甩锅于电子媒介,也包括一些现代人生存的现实压力、人的性格因素、家庭背景等等。
写在最后
如果想看故事,袁哲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想找情感共鸣,袁哲生他能够挖掘人性的沉郁;如果想要探寻关于人生的问题,袁哲生总是在窥探着死亡。用着最纯真的儿童视角,书写着人的困境。
“这就是捉迷藏游戏的另一项迷人之处,它总是把我们带回到游戏的起点,而且从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