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学习一点也不自觉,每天放学回到家,就窝在沙发里玩游戏。说他骂他都没有用。明年就初三了,这样下去怎么办?”
看到这段后台留言,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位疲惫而无助的中年妈妈。是啊,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驱力,要父母整天在后面追着盯着催着,大家都累。
人人都想有一个自驱型成长的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对学习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因为他们让父母省心放心。可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你也想养育一个自驱型成长的孩子,不妨读读《自驱型成长》这本书。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和启发型教育家奈德,他们在书中揭示了养育孩子最本质的问题:我们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找到自己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
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内驱力?
我们可能熟悉一句话:“有压力才有动力”。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如果孩子的压力过大,反而会让他失去动力。
脑科学研究发现,有三个重要的脑结构能够帮助人们调节压力和控制冲动,它们分别是前额皮质、杏仁核和海马体。
前额皮质是我们的领航员,它负责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和判断决策。当它正常运行时,我们会冷静而理智,掌控局面。但当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的时候,它就会充满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控制系统“掉线”。
当前额皮质掉线的时候,杏仁核就会接手。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防御性,更被动呆板,或侵略性。
海马体则有助于终止我们身上的压力反应。但如果它受损伤,我们就会缺乏处理压力的能力。
孩子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不但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会遏制他们的情绪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脑区会逐渐变小,多巴胺水平下降,动力也就随之流失了。
还有一个原因,最简单也最扎心:家长管得太多。管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管过头,就会适得其反。
生活中有不少直升机父母,就像一架全天候的直升飞机,始终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上空,时时刻刻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而孩子就像个吊线的木偶,任父母摆布。大到考什么学校,学什么乐器,小到穿什么衣服,喝什么饮料。这些操碎了心的父母看上去是无微不至地关爱,其实是在孩子的生活中筑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
孩子在墙里面,虽然得到了保护,但代价是损伤了内驱力。由于父母长期包办代替,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是父母的责任,和自己无关,自然没有什么主动性了。
好消息是,内驱力是可以被培养的
作者认为,动机来自4个方面:正确的心态;自主能力;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心流。由于篇幅关系,这里重点聊一下自主能力。
培养内在动机有三要素: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归属需求。
自主需求,就是“这事儿我说了算”。如果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掌控感,孩子就会更愿意探索自身的兴趣,关注自己的成长。胜任需求,就是“我能搞定这件事”。它并不是真正把事情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是发自内在的成就感。归属需求,就是“我的父母爱我,我的老师爱我,我的同学朋友爱我”。它是人与人之间,一种能让人感到关爱的纽带。
这三者缺一不可,但最最重要的是自主需求,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朋友。她的女儿从小学钢琴,平时练不练、什么时候练、以怎样的形式练,孩子自己说了不算。朋友只关注孩子的胜任需求,如果孩子不肯练琴,就责备她没意志力。朋友不知道,自己强迫孩子有了“胜任力”,却毁掉了孩子的自主需求和归属需求。结果,虽然女儿过了十级,但他们亲子关系很僵。女儿觉得:“爸爸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听话照做,无所不能的我。”后来,女儿故意考了外地大学,回家也不怎么弹钢琴了。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你想给孩子更多的控制感,就要放弃一些自己的控制欲。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都植根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只有接受这个事实,才能真正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1、父母要成为孩子的非焦虑临在
孩子和非焦虑临在的你在一起,就会重新变得有信心,变得平静,重拾控制感。就算外面的世界让他再受挫,可只要一回到家,一见到你,他就重新充满能量。
首先,认可和欣赏你的孩子。
很多家长不太愿意表扬自己的孩子。看待自己孩子的时候,就像观察一个盛了半杯水的杯子。他们喜欢把焦点放在那半个空杯,而不是那半杯水。也就是老是盯着孩子的不足,而看不到孩子身上已经拥有的闪光点。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欣赏孩子,他才能体会由内而生的喜悦。
其次,不要惧怕未来。
不妨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以终为始地看待当下。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安然度过童年、青春期。就算会出一些问题,大多数也能妥善解决。不要为完全不知道会不会发生的事情而陷入恐慌,我们才会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第三,要管理好自己的压力。
你自己不焦虑,孩子才会不焦虑,他的前额皮质才能更好发育。你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减压计划,放慢自己的节奏,锻炼身体,保证睡眠,先搞定自己的情绪,再用平静的心态面对孩子。
一旦父母成为非焦虑临在,家便成为孩子内心安全的港湾。
2、做顾问型家长
作者提出,父母不要做孩子的老板或经理人,而是要做孩子的顾问。顾问型的父母懂得养育六字箴言:放权、设界和赋能。他们不专制,也不纵容,会给孩子设限,也会提供帮助和支持。
放权:父母要让孩子做决策。
对孩子说:“你来定”,这句话对青春期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期,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不应该干涉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即使有些决定在我们看来不那么明智,也能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有句谚语说得好:“智慧来自经验,而经验来自失策。”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
当然,这里说的放权,并不是父母放任不管,而是父母有意识地放权。首先不牺牲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利和感受;其次,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约定让彼此都比较舒适的边界。
设界:父母要有自己的底线。
“你来定”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在所有事上都拿主意,给孩子提供无限的选择。放权与给孩子设界并不冲突,事实上设立边界始终都是养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介绍了一种协作型问题解决法的交流技术,大家不妨试试。首先,要表达同理心,然后向孩子承诺,你不会试图强人所难,逼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你们一起确定一个能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并一起讨论达成目标的方法。只要孩子最终的决定不是太离谱即可。
赋能:父母要训练孩子的大脑。
书中分享了6个实用的练习,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和控制感。这里,我选取了3个练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练习1:设定明确的目标
对于那些一谈目标就会有一堆借口的人,可以试试心智对比目标设定法。
第一步,让孩子自己设定真正想要的目标。第二步,鼓励孩子写几个词语,用来描绘他所希望的结果。第三步,让孩子思考,实现这个目标存在哪些内在障碍,然后写下来,并考虑自己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以及他将如何应对。
练习2:练习备选计划思维
为了达成目标,不仅要有A计划,还要有B计划。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问题,加强前额皮质调节杏仁核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孩子更具建设性地去思考。最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维能增加孩子的灵活度,更好地应对压力。
练习3:练习重构问题
重构是仔细审视我们自己的想法,并积极重新定向。当孩子面临压力,我们向他解释,许多身体的感觉是由思想引起的。我们要教他们去“倾听”自己内在的想法,并区分理性和非理性的想法。然后,让孩子问问自己:“这是个大问题,还是个小问题?”,再换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来解读重构。比如,“这事挺麻烦,但它并不可怕”、“这是个挫折,但它不是灾难”。
要做顾问型家长并不轻松,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本书封面上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为人父母,只有真正懂得何时该牵住孩子的手,何时该放开自己的手,孩子才会走向灿烂的明天。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