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纯净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把整个人类环抱。一声,只一声,骤然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战栗,一股神秘力量瞬间将自己带到了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时空。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时而像晨露的低语,时而像岩浆的涌动,让人向往幻入那遥远的星空,倾听天女的仙音,感受这生命的韵律……。天哪,太美了!太让人陶醉了!人原来还可以这样活!灵魂原来还可以这样洗礼!”(原书上的描写有逻辑问题,内容稍作删减更改。)
这是《遥远的救世主》中,芮小丹第一次听到《天国的女儿》时,灵魂被撕裂的情景。威力如同海啸袭来,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她的耳朵,直达她的心灵,瞬间吞没一切理智,声势之浩大,令她猝不及防。最终导致她无心上班,记过处分。
许多人读到此处,颇不理解,音乐真的有这样夸张的震撼力吗?
真有!这还不算夸张,有一少部分人会夸张到拿生命来祭奠。所以,芮小丹的反应很正常。
2014年,80岁的“钢琴诗人”傅聪(傅雷的儿子)在深圳音乐厅演出,我下班后,急匆匆的赶在开场之前到达了。全场座无虚席。路上赶得很着急,再加上场内时不时有人讲小话,不勉心浮气躁。
虽然,已经是六年之前的事情,此刻回想起来,感受依旧清晰:在听到后半场时,感觉自己灵魂飞离了身体,仿佛身边的一切都消失了,进入禅定状态。演出结束后,坐在座位上久久不愿离去。那天之后,我跑遍了深圳各大书城和音响店,买关于他的书,买他的CD,练他弹过的曲子。这是跟芮小丹一样的疯狂。
音乐是一种艺术范围内的交往语言,具有非语义性,需习得。根据《礼记》中的《乐记》详细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简单明了的涵盖了音乐的声音变化与人心、情感之间的联系。
我们的生活中,也几乎无处不音乐,音乐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回家路上,开车时,孤单时,无聊时,旅行时,开心时……,任何时间都有听音乐的可能。
那没有音乐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我想,也许会像失去了那一抹蓝的天空,只留下烟灰;也许会像失去了那一抹绿的森林,只留下枯黄;也许还像失去了浪花的大海,只留下深沉。都不一定,我不敢深想。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我可能会是个音乐家。我经常思考音乐,我活在音乐的白日梦里面。我会用音乐的方式看到我的生命。”
贝多芬在变成全聋后,连日常沟通都显得非常的吃力,仍然不放弃创作,写下了极具价值和意义的《第九交响曲》,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杜普蕾的大提琴曲,他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一语中的,杜普蕾就是那个用生命在祭奠音乐的人,29岁就离开了音乐舞台。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音乐的人越来越多,这显然是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的,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许多家长给孩子报音乐兴趣班时,都会这样说:让孩子学点音乐,以后遇到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不如意时,有个可以排解的渠道。
是的,音乐是上帝送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能给我们带来爱,和平和力量。
生活不易,来点音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