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第三章一一五一班的同学们以及王渊老师。
在我从小学上一年级开始,我记忆里的秋季入学时间都是九月一日。无论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改革,这却是中国小学的法定日子。至今都没有改革过。
经过报名,看榜单(学校張榜,学生分在那个班的花名单)我分在五年级一班,同时知道班主任叫:王渊老师。
当我拿着书包找到五一、班的教室,走进去时看到了王老师。
这是个三十左右的男子,相当端正的五官,白晢的皮肤让人觉得很是受看。那时的知识份子还是戴眼镜的居多,而我们班的王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当老师的肯定书读得多,读书是费眼晴的,读得多、才有知识,才有资格教书吧!这是我当时对老师下的定義。
我招呼了王老师后,他親切地对我笑了一下说:你也很早嘛,去找你的座位座下吧!:
我环顾一下教室,只有我一个人。我知道我几分钟便能走到教室,那些我还未見面的同学,有的家在乡下,有的家在王泗街上,都比我远,所以我最先到教室,这並不奇怪。
我的座位在第三排正中的位子。后来我知道,王老師特别照顾我三姐的面子才作这样安排的。(当然,我是班上个子最矮,年岺也最小的学生之一)
王渊老师的家,在大邑县城北街,我去过一次。具体现在的位子也寻不見了。他和他的爱人一一一陈耐霜老师(一个极其美的女人)和我三姐是同學,都是彭县中等师範一一一一(现在的西华大学的的前身)的同学。在王泗中心小学的教师隊伍里,有十多位都是先后在那里毕业的。
那时能考进像彭县中等师範的人还是少数,要进入教师行业还比較困难;不像后来,考进师範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越到后来,当教师大容易了,只要你能多认点字就行了。
如果师範内的招收分数提高到医科类学校的分数,那我们国家的教育就牛了啊!
当我们五一班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到齐以后,时间已快到十一点了。王老师人拿起了花名删点起名来,当喊到那位同学,那位同学便答应並站起来,好让其他同学便於认识(这样的点名連续了一週以上。)
当我用目光看完了点名后,在我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印像,那就是:无论是年岺、个子、高矮,同学们的差异太大了。
現在还记得名字的我、付治强、曾富贵等是十一、二岁,年记小、个子矮的一批(其中一批女生),许朝鲜.、王永群、张xx等一批是年岁大,个子又高的学生,他们几乎和王老师的高矮差不多高,(记得两年后许朝鲜小学毕业后就参军去了。)
那时的小学,分成初小(一至四年级)高小:(五至六年级)学完四年级后,便要通过升学考试,通过考试,一部份成绩好的升入高小,另一部份則被淘汰。那时小学设有留级制,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可以,好像五至六年级不能留级了。
那时已有民办小学了。如若没升入高小的学生,也可以去民办小学读高小。
那时初中也有民办初中。王泗营那时是中心乡社吧,所以也办有民办初中,校长姓孙,后来,原来的馮校长调到大邑文教局后,就调他来任小学校长。那是后话了。
王渊老师除了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以外,还兼任学校財务管理工作,伙食团长,他的住址就在教师食堂傍边。因每天吃飯都要经过那里,所以常常看到他,招呼他后,尽管他很忙,他总是笑咪咪地回应我。
尽管我不喜欢数学这门功课;王老师的讲解很生动,他把那些我觉得我很枯燥无味的数字比喻很形像,那些(我初年级时)一直令我苦恼的演算的各种公式,让我逐渐逐渐地适应了。他不但数学讲得不错,他还弹得一手好风琴,手风琴也拉得很棒。
她爱人陈耐霜老师是教职工、工会主席。她不但人很美。还很善於组织各种文艺文化生活。每次节假日,教职工都会开展歌咏比赛。常常都能听到罗兴九老师的四川民歌:好久没到四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女高音独唱,还有王夫林老师幽默的男中音表演唱,午蹈,如放风峥,全钱板,等等文艺形式的表演。
每次歌咏,文艺演出都少不了看見王老师的手风琴伴唱。
我们班的文娱话动开展得很好,在全校是顶呱呱的。每次歌咏、午蹈比赛都在全校一二名。一方面和文娱委員楊桂英的貢献有极大的关係外,那和王渊老师分不开的。
楊桂英的家在农村。
在离敦义与王泗交界的那个管理区。那儿有一座磨房。还有水碾。那儿是王泗营粮站的米面加工点,有一次我和许朝鲜、传西(另一位教师的儿子)去帮伙食团的肖国忠叔叔去那里抬連肤面(用小麦磨细后,不需把麸皮筛出的面粉所谓的黑面粉。)去过一次。当时我们找不到地方,她(楊桂英)说在她们家附近,便由她带路、便很顺利地找着了。
楊桂英天生一副好嗓子。那时教我们班的音乐的楊老师称赞她说:银铃般的女中音,可惜了,生在这些小地方,更何况在乡村,如果在大城市,稍加培养,便能成为一个歌手啊!
楊桂英虽然家在農村,在家是老大、穿着打份也还不错。(按我后来猜想)年岁可能也是比較偏大那一批同学,个子瘦高瘦高的,两条乌黑油亮的大辨子垂在后脑勺,面部微黑,一口洁白的牙齿从她那喜欢笑的嘴里展露出来。她在王渊老师的協助下,组织了王永群、许朝鲜、周全兴、以及我和其它三位同学排练了童话剧、狐狸和松鼠、鸟雅的故事。后来又排练过一个小话剧,(剧名已忘记了。)虽说剧情都很简单,但大家的兴走取都很高;各自都很认真地背台辞,对台辞。每逢星期天楊桂英很早便来到学校,召集我们戏剧小组的同学,积极认真地排练。中午是王老师请她和另外住在乡下的同学吃飯。下午又接着干。在王渊老师和楊桂英同学的辛勤努力下,我们这七八个同学终扵排完了这两部剧,並在两个重要的节日里,代表我们五一班登台表演了。后来还获得奖,那时我们真高兴。由扵楊桂英那段时间的表现特别好,馮校长还特别到县团委去为她升请了加入中国青年团。(那时她实际年岑可能也快14岁了吧)!
后来听说她被崇庆县那座幼儿师专录取了。(又有人说是保送的)。
我们五一班的同学都是四十年代出生的人。由扵出生的年代最早的有四二年,最晚的有四七年或四八年的缘故,他们在身高、年岁、心智都有較大的差别。
再加上由扵各种不同原因,导至入学的年岑差参不同,最后汇入了这个班来。
有的是解放初,形势比較不安定,有的是家住乡村,有的是父母的工作、生活不稳定,所以入学推迟,才造成这个班的学生各自的年岁悬殊那么大。
在这个班里的前一二排就座的都是年龄偏小的同学。他们不仅年龄小,身高也矮,心思也更单纯、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