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跟我一样:如今往回看,当初报名时的忐忑、犹疑已变的模糊,如今剩下的只有自信、笃定。
我努力想要回想报名之初的情形,怎么都想不起来了,还好我有记录的习惯,一切都有迹可循:
2月5日报了帮主的RIA学习力线下课(4月20日开课),3月11日报了私董会(因为人数不够一直延期没开班),4月11号师父告知了拆研班开班的消息,心里很纠结,因为对这些课程的难度一无所知,不知道难度多大,更不知自己是否能胜任。正因为未知,所以即兴奋好奇,又担心恐惧。
我对自己的认知是:我是一个“执行”较强的人,习惯于别人交代我做某事,然后交付对方期待甚至超预期的结果;我绝不是一个主动的人,对于拆研班这种完全自主的学习形式,基本抓瞎,4月17日的说明会之后,我在日记里写道:看到繁密的安排及难度不小的任务,我的心里直打鼓,三个项目(学习力100天践行营、私董会、拆研班)同时启动,我是否真的可以?除了担心,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如果能够顺利毕业,我的拆书能力一定更上一层楼,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正是因为对内心活动的一番梳理,思想的天秤有了倾斜,回想过往一次又一次“艰难”的决定,最终带来的都是丰收的喜悦,所以一咬牙一跺脚还是选择参加,同时给自己心理安慰:最坏的结果就是花一点小代价收获对自己的新认知而已,怎么都不亏。
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当时觉得我都三级后了,一个小小的拆书法不是轻松拿捏的吗?所以在询问了两位前辈之后,确定了讲座的大致框架,提前半个月写好了稿子,因为时间足够宽裕,便一直搁置没有给观察家反馈。5月8日的活动,我在5月5日才提交给观察家,原以为像修改拆书稿一样简单调整调整就可以的,结果观察家云釉老师给了四次进阶的反馈,我做了5次大大小小的修改。改的过程差点把自己搞崩了,觉得观察家吹毛求疵:给分舵内的伙伴讲拆书法,有必要这么严谨细致吗?随着对观察家意见的理解深入以及自我角色定位意识的转变,忽然又感受到了豁然开朗的喜悦。改稿烦躁的我,自我定位是学习者,认为自己弄明白,也能讲明白就可以了,何必在课程结构上做设计和考量呢?改稿日渐明朗时的我,忽然意识到我的定位应该是“讲师”,自然对课程的呈现要负全责。
第一阶段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此:自我角色定位的改变,由学习者变成了讲授者。这个看似简单的微妙变化,却完全影响了后续做任务遇到困难时的心境:不再是“后悔不该来”,而是积极的思考“还能如何完善”。
第二阶段任务是1小时线上课和破书故事、8个TTT便签。当时那一周(5月13-5月20日)同步要做的任务和作业压的我喘不过气:
在名人堂抢了一本书,要写书稿和线上/线下拆书课;
学习力践行营要写2个指定拆页的便签和复盘作业;写破书故事;长三角筹备会议;运动;带孩子户外;分舵活动发布;帮三个伙伴审稿子,反复给反馈意见;经典诵读打卡。
上面的每一项任务,都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也许是认真的人老天自有安排,指定拆页的内容是“高效工作15法则”,片段提到将繁杂的工作分类、优化、外包。于是我把本周要完成的所有任务都列出来,逐一分类、合并,能转移外包的就请他人帮忙,最后将十几项内容优化成6项:先完成破局(最简单),减少心理负担;抢的书与本阶段的线上拆书合并为一个进行,这样可以少读一本书、选拆页、做PPT;审稿子留出固定的时间回复,不打断其他任务的进行,周日躺平陪孩子,啥也不干,减少内疚等等。
第二阶段的变化是从焦虑走向平静,内心的自信又增加了一分。
第三个阶段是3小时的拆书课以及组队磨课。面对书架上各类育儿书,最终选了《优势教养》。选拆页、搭逻辑架构都不难,难的是课程设计,如何达到“互动时间70%”?
一切的选择都在冥冥中有了最好的安排。二阶段差点放弃的挑战任务、写完感觉整个人被掏空的“8个TTT便签”,此刻发挥了作用。在开场和结尾的两个模块,用到了“联系”和“回顾目标式的感悟”,这两个小工具,不仅将学员之间的困惑联结起来,同时也围绕学习目标和成果进行了反思和回顾,强化课程效果的同时,也加深了学员的体验感、获得感。
本阶段,我收获了除课程逻辑搭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待事务多了一重思考:当一个东西(TTT便签任务)被如此设计时,它的原理或目的可能会是什么?
第四阶段的任务是L1,组织一次特别活动。
对于像我这类被动型的人,虽然经历了前期的磨炼,“主动”仍然不是我的基因特色,但我仍然在尽自认为最大的努力去推动。
从前期的策划、话题的征集、内容的选取、嘉宾邀请等各类环节,完全以“幕后主使”的身份行动,在这个阶段我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做海报,大力宣传下一期的活动。
活动结束后,从现场大家呈现的状态和最后分享的感悟来看,活动非常成功。
事后我进行了复盘,对于完善此类活动,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我如何以一个全局者的思维去看待活动的质量度?以及怎样设立反馈机制?怎么评估内容与学员的匹配度、空间感、链接度、获得感等等。并且脑袋里萌生了“可以考虑办更大规模活动”的信心和憧憬。
写到这儿,过去的3个月仿佛电影一般,在脑袋里进行了倍数回放,与自己来说,3个月的艰辛换来“脱胎换骨”的感觉,很值得,庆幸当初一咬牙一跺脚的决定。
感谢拆书帮提供了这样高效的学习平台,感谢运营团队的付出与赋能,最想感谢的是组内两位观察家,尤其是云釉老师,在课程逻辑抓取、课设环节给了我宝贵的意见,最后也得感谢我自己,又一次选择了做“更难”的事。
我想对本期所有同学以及后期的同学说:选择做“更难”的事,永远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