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淮小刀会黄土桥大战日伪军后,驻扎在两淮地区的日伪军对小刀会恨得咬牙切齿,他们恨不得立刻就把两淮小刀会斩草除根。但是,小刀会在两淮大地上早已深深扎下了根,现在已经遍地开花,遍布在两淮大地的大小乡村,角角落落。
两淮小刀会虽然让这些鬼子汉奸愁得夜不能寐,但是他们一时之间又对这些小刀会束手无策。
自从双方从黄土桥撤兵后,日伪军有近半个月时间龟缩在淮阴城、淮安城和各中心集镇的大小据点内,没有再敢出来进行任何清乡行动,这既让各地群众和小刀会堂口感到庆幸,但是又总让人觉得这种宁静很不正常。
就在各地小刀会堂口彼此互相打听消息和狐疑之际,1940年3月6日下午,两淮小刀会总舵下达了总舵秘密召集令,要求两淮小刀会各地分舵负责人和一些主要堂口的会首立即赶到康家庄总舵议事。
作为两淮小刀会总舵所在地的康家庄,地处淮河下游支流汪娘河的北岸,全庄原来是沉睡在洪泽湖底的古代洪泽镇的一处城区东北面的屯兵军营,村庄房舍依河而建,全庄有大小180多户人家,全是康姓一个门族,没有杂姓,人口1200多人。
康姓是中国百家姓中的第七十六大姓。康姓共有三支不同出处,黄集区康家庄的这门康姓与山西、陕西和河南的康姓同属一支,他们的祖宗祠堂里供奉的祖先画像是一个头戴凤冠(官帽)的唐朝官员。
据说,康家庄这支康姓原来是突厥族的一个旁支,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曾出兵帮助李渊夺取了长安。李渊坐拥天下后,论功行赏,封这支突厥的头领为兵部尚书(侍郎),这在唐朝是一个很大的官,并赐他姓康。
在清光绪三年,这支康姓人家一部分从西安向东迁往了山西黄龙,一部分南下迁往了河南,又从河南到了江苏的淮阴、淮安和苏州。这支康姓不仅可以从供奉的祖先、使用的文字语言和保存的生活习俗上可以认出同宗,而且从这支康姓人的人体右足小指皆为两瓣,一看便知,因为传说这支康姓前身突厥族是狼的传人。
也许有关黄集区康家庄这门康姓的传说是真的,因为这支康姓延续数代都在西安、河南、安徽、江苏有相当大的商业规模。到了康百万父亲康赢战这一代,在西安城继承的祖产无数,单说大小典当铺就有三十多家,可以说在西安城每一条繁华的街道上,都有淮安县黄集区康家庄这门康姓开的典当铺。
从康家庄这支康姓人血脉产生的个性特征上来看,这支康姓人精明能干、机智好斗,全族尚武,农时为民,战时为兵,全族人讲究和睦团结,确实具有狼一样的秉性。
黄集区的这门康姓,大概也就是在清光绪三年左右从西安城一路来到了淮安县,买下了原是兵营的康家庄这块荒废已久的营盘,圈地建起了现在的康家庄。
整个康家庄建筑圈地300多亩,这是洪泽湖大堤东部冲积平原中难得多见的一块高地,全庄的地基高出汪良河和四周地块一两米,从而确保了即使在发大水的时候全庄也不至于受到多大影响。
康家庄的东、西、北三面,不仅有人工开挖的三米多宽的护庄壕沟,而且壕沟内圈还有用康家庄里土窑自行烧制的青砖砌成的护庄的围墙。壕沟内一年四季有四架大篷风力带动的水车提取汪娘河水供给,始终保持近两多米深的积水;围墙墙头上布满了锋利的棺材钉,还拉起了铁丝网。
康家庄的庄内房舍是康姓一族先人从西安搬来此地时,按照排兵布阵奇门遁甲之术建立起来的,后来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卫,康家几代传人又多次进行了扩大和改进,因此庄内房舍布置错落有致,一律青砖青瓦,各户房舍建筑相似,地面路道一律青砖铺路。有了如此设计,如果没有进过康家庄的人乍然进去后,钻入了庄内的小巷和路道,那么可能会叫你晕头转向,摸不着东西南北,不知道自己身处哪里。
康家庄进庄的正门,面向南面的汪娘河而建,正对着康家庄建在汪娘河边的码头。这个码头占地二十亩左右,河边是从外地运来的青条石垒成的护坡和一层层铺设而成的二十多米宽的台阶,上岸的台阶两边是青砖镶砌的一米高左右的堤坡护墙,上岸后就是康家庄大门口,地面也一律由青条石铺设而成,大门口建有两个用石头水泥砌成的高高的炮楼。
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根据康老太爷和康百万的安排,炮楼里现在已经架上了四挺轻机枪,另有二三十个守庄的康姓庄丁持钢枪日夜负责把守;庄内除了有护庄队员持枪日夜巡逻外,四周围墙以及各巷道路段平时都责任到户,由各片片长联合有关住户防守;庄外的东、西、北三面都是康家庄买下的成片的平坦的农田和牧场,平时在那里劳作的本庄农户和外庄的佃户也同时承担起了康家庄外围的警戒任务。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庄内防卫,整个康家庄地上地下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现在也就只有康家族长和少数掌握康家庄核心机密的头头们知道了。
从康家庄码头出发,向西逆流而上,不过八九里水路,就可以到达高良涧镇地界了。
从高良涧镇汪娘河的入湖口可以进入洪泽湖区,从湖里向北顺流四五里地左右,就到了十三浦。
十三浦是淮沭河二河段的源头,十三浦有大塘,十三浦大塘据说深不见底,传说那是水母娘娘水漫泗州城时司水神桶倒水的地方,因此那里水深流急,而且多有旋涡,常有水怪出没,平日里除了船队结伴同行,即使是白天,片帆只影也很少有人敢从那里经过。
从十三浦南端上岸就是杜家堡,过十三浦大塘再向北两三里地,就是西顺河集了。高良涧镇和西顺河集分别是淮阴县盱宝区和淮泗县西顺河区的中心集镇,也是汪娘河上游一带的主要集市。
从康家庄码头出发,向东顺流而下,不过四五里地,就是黄集区的黄集街。从黄集街再向东顺流而下七八里,就到了岔河区的岔河街。过了岔河街,就进了白马湖,白马湖东岸就是范集区和林集区。黄集街和岔河街是汪娘河下游的主要集镇,黄集区和岔河区分别辖二十多个乡(相当于现在的村,比现在的村大),每个乡各有数个保。
洪泽湖大堤向东地区,水网密布,属淮河下游水系,陆上交通自然很不方便,但是水路却是四通八达。在黄河决堤和鬼子掘开大运河放水后,汪娘河一带水势浩大,水路更加成为当地交通的命脉。
在这一带水乡,船在那个年代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汪娘河上以康家庄为中转站,从顺河集到白马湖(顺河集-高良涧-康家庄-黄集-岔河-白马湖)这条汪娘河航线的航运,一直是由康家庄常年经营的。
在这条航线上,平时用来往返交通的大的铁壳机帆船有四艘,每艘可以载七八十人,小的有两艘,可以载三四十人。大的船虽然载人多,但是跑得慢,小的船虽然载人少,但是跑得快。
这铁壳机帆船在当时很是昂贵,也不是任何人家都能够买得起的,在这一带的普通人家能有一两条大一点的木头水划子就算不错了,只有既有钱又有门路的人才能够买得起、用得起这样的机帆船。因为即使你买得起这船,那么机器还得有人会使用、会保养、会修理,最关键的是还要买得到开动那机器的柴油。
这柴油,在战乱年代那可是十分紧俏的被交战各方管制的战略物资,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随随便便买得到的。因此,即使是有钱有势能够用得起这机帆船的人家,鉴于柴油购买的困难,这机帆船平时为了能节省下一些柴油,用的多的还是帆和桨,只有在风小逆流而上的时候才会去开动一下机器。
自从日本鬼子攻打南京以来,这一段时间康家庄的交通船就特别繁忙,装载的既有从南、北两面跑反过来的难民,也有不少从南北城里落难到这一带的富商官宦,以及一些从南边淮河战场上撤退下来的官兵。
战乱一起,最遭难的当然还是老百姓,在康家庄东侧,是康家庄原先为庄内的外戚和一些杂姓佃户建立的外庄。如今战乱又起后,康老太爷见有大量难民流落到此,他就命人又在外庄为流落来的难民们专门搭建了一个安置区,安置区里现在收留了各地到此的难民两三百人。
然而,这时候的南三河一带,虽然鬼子一时没有攻打过来,显得相对安全一些,但是康家庄又哪里真地能够保全得了这些人的平安呢?
随着这些难民的到来,康家庄这时候也正在面临着一场从来没有过的严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