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作者所提倡的阅读一本书的目的?
作者提倡为了增长知识,提高理解力而阅读一本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每读完一本书之后,读者都要问下:这本书有意义吗?对我有何启发?这本书跟我有何关系?书中的观点我同意吗?如果不同意,我能否提出反对的理由?
二、分结构简述如何表达”不同意“的方式。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表达”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 作者知识不足。即缺少解决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推导不出该结论。
2. 作者知识错误。所用的知识、证据或原则不符合事实,错误,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3. 作者的推理过程不合逻辑。论据和观点之间缺乏连贯或者前后矛盾,论点没有说服
力。
三、圣诞树模型
###吴慧娟-160325-赞同或反对作者
###五个收获
1. 看懂了一本书之后,才有资格评价作者。
同样,说话之前,先听懂了再发表评论。
具体说来,就是评论之前,先完成分析阅读的前8个规则。
2. 评论的时候,要去除情绪化,不带偏见和有同理心,公正。
不要有预先判断,不要带着原有经验去读一本书。在沟通时,把一些必要的前提和
假设说清楚,不能省去,沟通时不要嫌麻烦,重要的事实必须澄清,否则造成误会。
3. 关于批评的四点说明,既可用来指导评论一本书,也可当作辩论时的话术。
第一、二、三点是从知识不足、知识错误和推理不合逻辑三个角度谈论点不正确,
第四点谈论证的不完整。这四个批评点用在评论书面论述和口头辩论上均可。
4. 前三点可作为”不同意“的理由,但第四点不行,只能作为”暂缓评论“的依据。
作者的分析不完整,只能说明他的成就有限,没有圆满地解决他在文中提出的问题。
5.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读书不求快,而求理解。
把书读透,读精,达到能和作者对话的水平,你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了。
书读得快,但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不知道这本书的意义,对你有何启发,实际上
并没读懂。
###三个感受
1. 读书时要去除”经验主义“和”原有的判断“,敢于质疑,善于提问。
看到一个观点,不能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想当然。“真正的民主架构在人民的普选
权。”这句话对吗?要有所质疑,不能因为作者说是这样就一定是对的,也不能凭以
往认识来断定是对的。不过在质疑之前,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 碰到难以理解的文字或段落,不要简单跳过,必须仔细琢磨,直到搞懂。
P.141倒数第二段我看时,觉得文字比较绕,有几个关键词不明白含义和彼此的关系:证据、原则、推论、结论、理论根据、前提、证据、论点。这几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楚。
特别是最后一句:“.....前提不正确或证据不足,虽然很有趣,但却一点也不重要。”这里为何说“前提不正确和证据不足”这两者不重要呢?这对一篇论述文而言不是挺重要的吗?当时,没考虑到这里的“不重要”是相对于什么事情来说是不重要的,是相对于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整体而言吗?后来听永澄老师说是相对于“说明前两者与第三个批评点-推理不合逻辑的关系”来说不重要。后来又通过看老师画的三个批评点关系图,我才理清楚这里面的层次和逻辑。
3. 举一反三,推而广之的能力,也就是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由此及彼,从一件事可以推演到另一件事。
本章提到的四个批评点,既是写评论的依据,也是辩论时遵循的话术。由书面阅读推
广到口语表达。
前一章讲“避免争强好辩”,既是讲辩论的前提和原则,也是讲沟通的原则和做人的
道理。
###两个改变
1. 看到一段比较困惑的文字,不能跳过,要死磕。
先把关键词找出来,问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再问这些词之间的关系;再问这些词所
在句子之间是什么逻辑。最好用图表或脑图的形式画出来。
2. 多质疑,多反问:是这样吗?
不能先入为主,带着原有经验阅读,凡是看到一个结论或观点,都反问:是这样吗?
这样说对吗?
###一个行动
在检视阅读阶段,将疑惑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