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晴好的下午,驱车去会友人,途经番禺,被“余荫山房”的路牌深深吸引了。余荫山房,早有耳闻。
此次偶遇,当然不能错过了。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与东莞可园、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并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古典名园。
岭南园林,历史悠久。史载,在汉代,岭南地区已出现民间的私家园林,至明末渐趋成熟。
清初,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文化亦相当繁荣,私家造园活动到清代中叶以后日趋兴旺,在园林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植物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余荫山房的面积并不大,但布局精巧,让人有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感。
园内的砖雕、木雕、灰雕、石雕也是一大特色,小桥旁的花草雕刻地栩栩如生,和一旁的绿植争艳。
深柳堂前廊柱悬挂着邬彬的自撰联,其中下联写道:“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由此可知,这座私家园林建成后,就一直成为邬彬家族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园主常与各方骚人墨客雅集园中。
余荫山房的主人邬彬(1824-1897年),字燕天,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县试第一,年方十九岁。咸丰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被咸丰帝诰授为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
邬彬在京任职期间,正值园林发展大潮,私园之风甚盛,邬彬感触殊深,心想有朝一日,辞官返乡,筑一园林,过归隐闲逸生活,实属人生一大快事。
咸丰八年(1858年)邬彬以母年迈为由,辞去官职,归隐乡里。
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所剩余下来的面积约为三亩的土地赏给邬彬。
邬彬便参考在京任职时所获得的图纸,又借鉴了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因地制宜建造余荫山房,历时五年,耗资白银三万两。
余荫山房地栽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共有54科93种。
百年古树共十三株,其中南洋杉和炮仗花是广州地区同类树种中最古老的植株。
行到回廊深处,便是远近闻名的“玲珑水榭”了。它环水而立,是园内第四所建筑俗称“八角亭”。
水榭呈八角形,八面全是窗户,结构高雅。既能八面通风,又可以八面观景。
玲珑水榭,窗户八面开启,玲珑通透,又置身水中,故又称玲珑水榭,是园主人邀集骚人墨客挥毫雅叙的地方。
榭内设八条檐柱四条金柱,均用坤旬木制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余荫山房既是岭南园林文化精品,又是岭南宗祠文化、书院文化的代表,它是寓宗祠、书院、园林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实体。
2001年06月25日,余荫山房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国初期,余荫山房被用作地方政府番禺县第三区公所的机关驻地。
从而宣告了余荫山房自1871年建成起至1950年政府接收为止长达79年作为私家园林的历史终结。
在余荫山房落成后二十年,园主人的侄儿邬中瑜添建了一座“瑜园”,用来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但传说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新婚前夜居住过,于是也被称为“小姐楼”。
来一波图吧……
一次偶遇,收获颇丰。想必历史不会辜负任何人,哪怕是匆匆过客。最后来张大合照。然后闲话一下。
余荫山房曾在众多前辈的保护下得以保存。用淡泊灰砂浆复盖石刻“余荫山房”四字,祠堂正门横梁木雕全用铁皮包裹,包台墙面扫上白灰水,写上毛主席语录及“忠”字,使其面貌符合“立新”气氛。
对贵重木雕工艺品,玲珑水榭“百鸟归巢”,深柳堂内“松鹤延年”“松鼠葡萄”大花罩和八幅清代名家书法作品的紫檀木雕以及卧瓢庐内的满州窗格等全部用报纸双面密封。再贴上颜色蜡纸并写上“宿舍重地,非请勿进”标语,想方设法做好文物保护。
感谢生命中的每一次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