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乡音乡情
故地故人故事
震话不黄
乡情,一根剪不断的线
爱情,一杯品不够的酒
亲情,一泓流不尽的泉
友情,一道抹不去的景
23
水井·水缸·水桶
我家的这间破旧房屋里,建有一个地下工程,就在灶头前方、距正门口一米开外,紧靠着东外墙。没错,就是水井。对远离小河浜的我家而言,家里能有口井不要太方便哦。淘米呀、洗菜啦、洗衣服啊,就都能够在家里搞定了。
那时,打口水井可不是件小事,都要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几个有打井经验、能吃能做的男劳力,组成施工队一家一家挖过去。好在生产队里给足了我家面子,我家的水井打得比较靠前,是在那个刚时兴打水井的年头的春节里就开挖的,也就从早到晚一个整天的工夫。
——“能吃能做”发音“能丘能组”,叫“吃得做得”发音“丘得组得”。
——“男劳力”发音“馁劳烈”。
水井自下到上都由红色的“八五砖”按圆圈形状,手工一行一行、一层一层砌成。砖与砖之间,用事先搅拌好的水泥浆粘接,并从井的中部开始向地面层层缩小包围圈。露在地面之上的井圈,看上去小小的,感觉打下的水井不怎么大,不知够不够用。实际上呢,地面以下的水井内部,犹如一只中段圆鼓鼓、超大型的直筒花瓶,空间还是相当宽敞、可观的,应付一大家子的日常用水绰绰有余。
——“八五砖”:一种建筑用砖,整体暗红色。因硬度是标准砖的85%而得名,尺寸大致为长216毫米、宽105毫米、厚43毫米,适用范围广,像打水井、砌灶台、建水池等小型工程都会用到它。另有一种建筑用砖叫“九五砖”,也是暗红色的,属于标准砖,比“八五砖”更大更厚更重,尺寸一般为长240毫米、宽115毫米、厚53毫米,单块重量约五斤。
——“一行一行”叫“一跶一跶”发音“噎跶噎跶”。
——“一层一层”叫“一壁一壁”发音“噎壁噎壁”。
——“萝卜”发音“牢苞”:当地原住民用它专指白萝卜。像红颜色、细长的胡萝卜就直接叫“红萝卜”发音“红牢苞”。
——“绰绰有余”叫“捯依码思”、“歇嫩”等。
水井地下部分的外围直接紧挨着地下土,不用涂抹水泥浆,整个水井地面以下的内侧同样不需要涂水泥浆。这都是为了方便地下水能自然的过滤、渗透到水井里面。
冒出地面的井圈,享受到的待遇就不同了。内外全部用水泥浆涂抹覆盖,还打磨得既规整又光滑,透着一股俊美的硬朗,一看就是个形象工程,呵呵。
我家的井圈外侧面,有我父亲用铁钉在水泥浆未干时的亲笔题字,“喝水不忘挖井人”。父亲自成一体的行楷,工整流畅中透着飘逸,横平竖直间不乏圆润,很是耐看。邻里、客人一进家门,便能聚焦此物,还会招来阵阵赞美,“你家的井,好看得没话讲!”
——“铁钉”叫“洋钉”。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曾经一穷二白的祖国的民族工业的落后,就连最普通的铁钉都得依靠外国进口,唉,不堪回首啊。好在这样的屈辱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好看”发音“好窥”,叫“赞”、“趣”等。
——“没话讲”发音“么爱我纲”,叫“别去说它”发音“熬起我伊”:好得没话讲、美得不可方物。
井圈顶部放上由纯水泥浇铸的圆形井盖,比水井外口稍大一些,四五公分厚。挺沉的,移动很不方便,但安全系数也高。也有用废了的铁锅反扣的,也很沉。怕就怕哪个不长眼的小家伙趁大人不注意,好奇的移开井盖。假如一不小心掉下去,那就“阿妈呀”,再怎么后悔都来不及了。
——“厚”叫“厚薄”:厚度。
——“铁锅”叫“铁锅子”发音“铁窝子”:生铁制成的锅。那时的新场农村,“铁锅”主要指的就是土灶头上安放的大锅、小锅。名称上说是“铁”的,应该都是生铁制品。这种锅被灶膛里柴火烧久了,底部就会产生厚厚的灰垢,会影响热度的传播,烧饭菜开水的时间就会拉长,自然也要多消耗柴火。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家里大人总要把锅子从灶面揭起,拿到室外的角落或风口里,用盛饭菜的长柄铲子一下一下的铲除这些灰黑色的焦碳、灰沫,发出的“咯咯”声响有点瘆人哦。这铁锅,在过去的农家也算是一个宝贝,除了“吃饭”用,太旧了甚至破了的,也舍不得扔掉,留着能派大用场,如中间穿根铅丝倒过来,当锅盖、井盖、水缸盖使用;又如给猪、狗当食盆;再不济,就在里面放些土,种上小葱根、大蒜头啥的,平时菜里的葱花、大蒜叶算是有着落了。在那会儿,如此的“废物”再利用在农村不要太多哦。就这么说吧,几乎所有农家的大人生活“词典”里,根本就不存在“扔掉”这个词的。
——“不长眼”发音“勿涨眼”,叫“不生眼睛”发音“勿桑眼睛”、“眼睛瞎嗒嗒”发音“眼睛哈嗒嗒”:熟视无睹。
——“掉”叫“跌”。
——“阿妈呀”是当地原住民遇到突发险情时发出的惊叹声。当然,这声叫唤和“阿妈”即“母亲”一点关系也没有哦。
——“后悔”也叫“懊牢”。
紧靠着水井,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一口陶瓷材质的大水缸,我家也不例外。那是用来储存、净化井水的,方便平时取用。就这么着,一家人日常的所有生活用水就全靠从井里打上来的水了。
大水缸上面同样有盖子,一般由较为轻便的木板条拼接而成,也是圆形的,比水缸外口稍大一圈,不取水时就盖着。一是考虑安全,防止有灰尘掉落进去。二还是考虑安全,就怕小朋友取水或者玩水时不慎掉进去“洗”上一把。不管发现的及时不及时,同样都会大叫“阿妈呀”的呢。
——“盖子”叫“盖头”发音“盖豆”。
有了水井,东家就必须要配一只用来吊取井水的水桶,否则,呵呵,水井只能当镜子用了。
——“水桶”发音“思洞”。
这只水桶,在我的视线里,感觉一个家庭一个样。大小没个统一标准,自家用着顺手就行。材质更是五花八门,木头的居多,像白铁皮做的、旧塑料桶改的、凹凸不平的铅皮锅子废物利用的,也比比皆是,各家都是各显神通。
——“凹凸不平”叫“凹出凹进”发音“凹策凹进”。
——“铅皮锅子”发音“凯壁窝子”,叫“钢精锅子”发音“钢精窝子”:铅皮制成的锅子。有圆底、平底之分,大都配了盖子一起出售,也有的圆底锅没有原配的盖子,需要另买的。这样的锅子在过去的新场农村家庭,算是新生事物,普遍的情况是,它和煤球炉结伴进家门的,灶头上根本不用这玩意的。煤球炉上方摆放锅子的区域比较小,放上去的锅子又不像灶头上的铁锅是固定的。想要摆个铁锅在上面,有点笨重,占用空间又大,一旦碰到地上,铁锅就基本成了漏斗,还不止一个洞,也就废了。而铅皮锅子相比而言,轻便、占用空间小,即使不小心掉地上,也不会破口、掉块,最多是磕碰得“凹出凹进”、有点难看,按按、压压,就复原得八九不离十了,不影响使用。
不管什么样的吧,桶上都会系上一根长长的粗麻绳,便于打水时把水桶抛入井里后不至于脱手。即便这样,一不小心连桶带绳一起下井“游泳”的情形依然随时发生。真这样了,家中大人由此费一番周折就免不了了。
——“游泳”叫“游水”发音“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