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假如你是一位在北京的打工仔,月收入5000元,扣除五险一金,到手4000多元。你租了一个房子2000多元,剩余的2000多,就是你一个月全部的零花钱,包括吃饭、买衣服、买书、打游戏等,都是从2000里出。
此刻,你在公交站,要去一个地方办事,这件事重要但是不紧急,你坐公交去,2块钱,打车去,62元,假设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可供选择,走也走不到,你如何选择?打车走吗?
此刻一定有一些土豪和富婆打车走了,但估计绝大多数人选择乘公交,10分钟过去,车没来,你打车走吗?
估计绝大多数人还在等,20分钟过去了,车还没来,你打车走吗?
估计还有一半的人还在等,40分钟过去了,车还没来,你打车走吗?
估计很多人开始极度动摇,虽然还没有打车,但内心已经很崩溃了。1个小时过去了,公交车还没来,你打车走吗?
我想问问,1个小时开始打车走的人,还记得刚开始有一些土豪和富婆,虽然花了62元,但是1分钟没等,你不但等了1个小时,62元一分没少,是不是很闹心?你的内心刚刚非常折磨,等得越久,越舍不得就此放弃,心想,为什么一开始我没直接打车走呢?现在反正都等这么久了,再打车,我这叫赔了夫人又折兵啊。
人并非总是理性,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被已经发生在过去的成本所影响,经济学上将这种已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投入,成之为“沉没成本”。
对于大部分人,有一个四字魔咒永远绕不开,就是“来都来了”,只要你“来都来了”,你就会买不算便宜的门票,突破人山人海,逛遍没看头的景点;只要你“来都来了”,你就会强迫自己吃掉盘子里最后一口难以下咽的饭菜;只要你“来都来了”,你就会说服自己坚持看完让你昏昏欲睡的电影。
经济学里并未告诉我们,已经等了一个小时是不是要继续等下去。它告诉我们:在这个时间点做决策,无论如何,这一个小时已经沉没了,请完全不要考虑这种已沉没的成本,你是否继续等公交车,只取决于这个时间点,你认为公交车还要多长时间才能来。
沉没成本的概念本身并不复杂,一般是3个方法加以运用:
第一,敢于“半途而废”。假设你投资了100万创业,一年了也不见任何起色,其实你内心已经很确定,进入这个市场的窗口期已经过了,这个时候你如何选择?就此放弃?你投资的100万和1年的时间肯定打水漂了,你继续坚持,意味着你要投资更多的资金、时间和精力,而且十有八九,你已经知道结果可能不会很好,你内心可能有个声音不断的在回想:不要半途而废,不要半途而废。这时候与其说你坚韧不拔,不如说沉没成本逼着你,让你不能退。其实,在确定是错误的方向上,懂得放弃,比坚持更可贵。
第二,让人“欲罢不能”,故意制造他人的沉没成本,可以为你带来巨大的收益。比如,美国有一家巨大的连锁超市,第三大的连锁企业,叫Costco,这家公司在整个电商的席卷冲击下,它一直上扬保持着惊人的速度增长,究其原因,其中有一点很核心的原因,你只有缴纳55美金成为它的会员才能进入它的门店,不交钱无法进入,海量的低价商品交了钱才能享受。这55美元,就相当于商家给你制造的沉没成本,让你控制不住你自己,让你即使吃不完用不完,也总想多买点。你的心理是,我只有多买才能把拿不回来的会员费,摊薄一点,划算,这种想法一旦作祟,商家基本上就开始坐等数钱了。
第三,创造"覆水难收,有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过一座墙,就先把帽子仍过去。有时候给自己设立一个沉没成本的假象,可以起到奇效。比如,婚礼就是人们扔给墙那边的一顶大帽子,你一定知道婚礼有多么复杂,很多亲密无比的爱人经过昏天暗地的筹备之后,基本上都不想和对方结婚了,但是劳民伤财的婚礼从心理学来讲,婚礼正是给婚姻投入的沉没成本。你的潜意识会想,这么复杂的婚礼,我这辈子不想经历第二次了,办都办了,我就好好珍惜吧,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们,别来新潮比如裸婚、旅游结婚,婚礼、钻戒、大教堂,一个都不能少,这一份投入,你值得拥有。
一句话理解沉没成本,因为“来都来了”,所以“将错就错”。
面对沉没成本,我们要学会:
第一,敢于“半途而废”,该放弃的时候要懂得放弃;
第二,让人“欲罢不能”,故意制造用户的沉没成本;
第三,创造“覆水难收”,如果你确定要翻过一座墙,请先把帽子仍过去。
一句话总结,这个世界,只有投资自己的成本,永远不会沉没。
欢迎关注“Sarah职场小屋”,一壶香茗,一抹暖阳,欢迎您来我的小屋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