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过端午”,小家伙从早晨起床就开心地唱着。
孩子总是热衷于过各种节日,看来对他这一代的仪式感培养是成功的了。
幼儿园近期也举办了包粽子,划龙舟,编五彩绳,缝香包,端午知识题竞答这一系列主题活动。尤其是知识竞答,我给他搜罗了端午来历、习俗这些知识,他十分热情地理解和记忆着,在竞赛现场也是整个班级举手最活跃的那一个。
记得讲到屈原投江的那段,他的小眼睛竟然红红的,他已然理解了关于牺牲、死亡这些词语的含义,我有些心疼又欣慰,我感受到了孩子小小心灵萌发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和善意。我感动于这流传了两千多年家国情怀,也感动于他小小身体里迸发的跨越历史的情感共鸣。
我想我还应该留下一些他对于这个节日记忆的不一样的东西。就如同,每当我看到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粽子,就能想起的那个老人。这个东西叫做对亲人的思念,无论你身在何方,历经多少岁月,都磨灭不去的情感。
这个粽子,四个角呢,哎,不是我外婆包的那种。
这个粽子,宝塔形状呢,也不是我外婆包的那种。
终于见到这小巧的圆锥形粽呢,可用棉线捆着的,依然不是我外婆包的那种。
“妈妈,老嘎嘎(方言:曾外祖母)包的粽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角锥形的。
也说牛角粽。
两片粽叶卷成锥形,
填入混着红豆或者绿豆的糯米,
再一片粽叶折起来盖粽头,
用灯芯草或者棕树叶捆起来。
捆太紧了不行,吃起来会硬,
捆太松了也不行,会漏米或者成米糊。
嗯,吃的时候还得蘸着白糖或红糖。
“灯芯草和棕树叶,长什么样子?”
我搜一下图片给你看,
看吧,就是这样,这样。
我总是承包撕这棕树叶的工作,徒手撕成丝丝缕缕,也不剪断,直接捆上粽子。最后一整串粽子入锅煮熟。
粽叶的清香混在白腾腾的热气里,从木制锅盖溢出来,扩散得满屋飘香,我总是迫不及待,抢着吃第一锅粽子。
“噢,那个棕树叶有点像太乙真人的拂尘,我想要。”
我内心:拂尘?对啊,我这是这样玩的!可我那时候模仿的不是太乙真人,而是古天乐版《神雕侠侣》里的李莫愁!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