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女儿在肚胎里的时候,就总思想者要如何做好一个父亲。现如今,女儿已经四岁半了,儿子也已经一岁了,也始终没有掌握到如何做好一个父亲。这也是我时不时烦恼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个题目,也是我常常所思考的。
为了写好这个题目,我又大概浏览了一下鲁迅的《我们怎样做父亲》,今天才又猛然发现,自己不正是成为了这样的一个父亲吗?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中国觉醒的人”,我算不算,这点我不是很清楚。然而,我思想如今我的境地竟就是这样的:我的父亲是一位严厉而传统的父亲,我自打小时候就一直生活在这种绝对的父权威严下,就是直到今天,我也不敢过多的抵触父亲的思想,所以面对父亲,大多时候我都是沉默的;然而,我又非常之不希望我的女儿和儿子生活在这样的威严底下,我希望他们不要害怕面对父亲、以及他们的母亲,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活得阳光、快乐、潇洒、坦荡,所以生活中,我对女儿(儿子还小)总是显得很宽容,也不太愿意女儿总是受到来自我包括她妈妈的委屈,毕竟自己的童年经常是这样的委屈以至于记忆中没有什么快乐;为此,我经常得到来自父母、以及孩子妈妈的批评、指导,总之无非就是那些慈母多败儿、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之类的,所以我也是要经常“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甚是困难。
我经常思来想去,他们所谓的“严”的具象到底是什么。吃饭不老实坐着算是需要用到“严”字来规范吗?自己喜欢的玩具不给别人玩算吗?贪玩而不早睡呢?还有不合时宜的大声说话、顶嘴、尿裤子、不收拾玩具、被教训时候的还手等等,这些都算吗?
这些事情,我好像是有要求,只是没有达到像要严厉整治的程度。况且我的原则是,只要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没有说伤害别人的话就行了,一些生活中的不好习惯,没必要上升到评价一个人本性恶劣的程度,不能说你孩子现在不好好管管,将来就不得了之类的——这点,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我的父亲,他总喜欢以小见大,一些小习惯就上纲上线。我总认为,一个人不说伤害别人的话,就会懂得尊重他人;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就不会轻易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一个人做人如果是以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为的标尺话,这个人肯定不会变坏,其他生活中的一些个人习惯,仅仅就是习惯而已,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各人都有自己对一些习惯的偏好,这不是一个是非曲直的问题。
当然,我并不否认一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好的习惯能够吸收更多人愿意与你接触,甚至让接触你的人被深深的感染。然则,一个人更应该尊重天性,尤其是一个人童年的天性,如果让一个天性活泼的天使去改变自己的活泼,那就是对天使的摧残啊。这样的童年是灰暗的,这样的人长大后也不会快乐,甚至有的人因此走向歧途。我不是要否定父母对我的培养教育,总之我回想我的童年没有一件快乐的事情,没有一件可以让我想起来就温暖的事情,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该如何使自己快乐。
这些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孩子们还要学习。而就该学什么、如何学习,我和孩子妈妈,我和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的父亲,又有很不一样的看法。孩子妈妈对小孩教育没有很明确的方向,就是走大家都走的路就行了。而我的父亲,就比较有个人的看法,他因为我三兄弟都读大学出来,心底里很自以为傲,再加上自己年轻对人生忿忿不平之时只能看书消遣读了些书而后来因为肚里有些墨水使得人生之路发展得明显好于同村同辈人,所以就更加的视读书为至高无上;我的母亲,是一位传统、一切从夫的。这方面,还有我的两个弟弟,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小孩,大弟是勤奋刻苦读书出来的,他的观念和父亲大同小异;小弟的观念和我大同小异。
而我的观念是,读书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人生不能只剩下读书,而且更不能只读课堂上的书;而对于童年,更不能过早的强调读书。现在我大弟的儿子已经三岁很快就四岁了,上幼儿园了,他会经常在我们家庭的微信群上发儿子读书的视频或者语音,小弟时常选择批判,而我则沉默、不予置评,我父亲和母亲当然都是一致的鼓励、夸赞。我的沉默,一是认为各人有各人的观念,而我们也不应该试图去改变别人的观念;二是我习惯性的对于这些严肃主题的沉默;三是我自己也不肯定,这么小死记硬背的读书就一定是坏处。我只是认为,童年需要更多的快乐,读书也是要让小孩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一定是心情的兴奋,也可以是对语言节奏、文字韵律的感受。所以,生活中,我较少的强迫女儿一定要每天在家读她的《字宝宝》,只要她想读的时候我也会鼓励她并且陪着她读,有的时候车上有《字宝宝》的CD,也播放出来和她大声跟念。
除了读书,还有舞蹈、音乐、书法、美术、篮球、乐高、足球、跆拳道等等各种各样的学习项目。有一次家庭视频群聊,大弟总宣扬他的教育观,要让他的儿子多去参加各种培训,他想学什么都报,而且要列个清单出来,让他挑着学;老爸说一定要学书法,一会大弟又说一定要去学美术,然后老爸就说学美术也很好……总之一个意思就是要多学。老爸不赞成学太多,但是始终强调书法的重要性。我只强调兴趣且只选择有兴趣的去学就可以了,老爸比较赞同,但是念念不忘的还是书法。
是啊,有太多可学的,有太多想让孩子去学的,这是我们这辈父母烦恼的事情。然则,为什么要学那么多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你认为需要学的呢?我们深深的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家的孩子超越,深深的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一事无成,深深的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像自己一样。
我认为,用心的父母,应该自己去发掘孩子的兴趣。然后帮助孩子发展兴趣,使之成为一项技艺,就算他将来读书没有很出众,如果因为这个因兴趣而练就的技艺能够让他发展出美好的人生的话,又何尝不可以算作是成功呢?而且不强迫他的人生选择,会让他的成长之路更加阳光,会让他更加快乐的成长,一个心灵阳光的普通人永远比一个心理晦暗的高级人才对社会更加有益。
这,也是需要我们去绽放孩子的天性。可是,有些父母又总会说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兴趣点,或者就两个字“好玩”,然则这本身就是父母的问题啊。有些人忙,只是晚上见一见孩子;有些人又自己本身学识不够,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或者有些人根本就是缺少“爱”,对孩子的日常没有用心的观察。但是,你如果不付出,根本就得不到收获啊。
鲁迅写到“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虽然他也说“很不易做”,但是我们应该朝这方向去努力才行啊。
“解放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