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的概念,还有我们以后教什么、怎么教,这似乎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本以为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有了一些概念,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情。但看了这本书以后,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浅薄和不足,教学一方面需要考虑学习者先有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各种情绪。作为学生,我们大多数人在潜意识当中会认为学习是在学校中产生的由老师带领的一个费时费力的大工程,是知识不断堆积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本身的“懒”和我们内心中的抗拒阻碍了我们学习的步伐。我们往往很容易记住学习给我们带来的枯燥和无趣,记不住通过学习让我们获取知识的快乐——毕竟那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样的理解只会让我们越来越厌倦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不断的交互过程中借助自己的工具不断解构原有知识,同化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概念的过程,是时时刻刻发生的过程。所以说就像书中所说,在学校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只有有动力,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激动,一种乐趣,一种投入。
有很多教师把“教”和“告诉”混为一谈,却忽略了“当教学被当作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时,它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这一事实。在处理学习问题时,清楚学习者的原有概念,引导学习者走到现有概念的对立面是调整教学计划的基础,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才是保证教学结果的重要前提。所以未来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所要关注的也不止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应该掌握的能力,而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能够实现什么,并且帮助他们循序渐进的去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学生才能去真正的学习。
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动机=需求×价值。“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受到阻碍,没法将活动进行到底。他看不到情境的价值,不知道老师提供的那些东西可以做什么。”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而且在这本书中我们学习到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学习不能碎片化,要注意整体性。碎片化的信息,缺少情景的孤立信息,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常常会引起一些错误的理解。梳理知识,建立框架,填充修正,建立完整的系统,才有助于学习记忆。
身为教育者必须时刻谨记,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我们以后都是有绝大的可能做教师的人,我们应该去认真对待,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