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一直以沉默、无私、奉献、坚韧……形象出现,较之于母爱的温暖细腻,父爱更多的表现为无言的厚重如山。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朱自清的《背影》,他在文中写到: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篇经典之后,鲜有描写父亲的文学作品了,偶见寥寥无几的散文,无关痛痒。也有《当幸福来敲门》《美丽心灵》《长江七号》等一些反映父亲的影片,也有几首曲子歌颂父爱,但可以肯定的是父亲的伟岸形象越来越少见了,越来越少的人用长篇大论来书写自己的父亲。
这是怎么了?父亲去哪了?留给我们一个背影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再来看看现实社会,网络上到处是吐槽丈夫的出轨、父亲的缺位,父亲曾经巍峨如山的形象已经模糊不清,父爱也变得不再纯净高大。
昔日坚韧有担当的父亲,无处找寻,妈宝男、渣男、巨婴、自私鬼……成为了新一代父亲的代名词。
我们的父亲,还算能撑得起父亲的称号,新一代的父亲,可曾掂量过这一声“父亲”的分量?
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为人子女的悲哀?
祝福,每一个能担当起“父亲”称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