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在省城郊区买了房,又每天看到群里不停闪动的相关信息,对房市的变化稍微感兴趣一些。当然,除了价格变动的因素外,之前在“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房地产专栏的内容,从模糊的印象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还是不能记住几大关键因素,那就重新复习一遍吧。一方面安慰自己虽然没有足够经济能力买到核心地段,但好歹上了车;另一方面寄望省城的发展和家庭现金流的充实,让自己在房产投资中获得预期收益。
2018年春节期间,由于香帅生宝宝,所以夫君徐远教授代了一周以“房地产特辑”为主题的课程,也正是因为这服“催化剂”,让我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在现金流不充沛的情况下,壮着胆子做了出最终的选择。
另外还要插句题外话,香帅这拨人的“成功”是势不可挡的,普通人怀孕后别说加班加点,很多时候正常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而她们这样的知识群体,在产后几天就开动智慧之脑,完全没有“一孕傻三年”的困惑,因此看来,有很多障碍是人为设置的,只要自己想做成某些事,就一定会想办法做到。
回到正题,虽然徐远从刚需、改善、养老和租房几个方面解读了房地产投资策略,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单纯因某一个方面的原因做出选择,而是几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课程内容中找出一些愿意看到的“证据”(自证预言很重要),给自己吃一些“定心丸”。
1、刚需买房两大原则,“先上车”原则和稀缺原则。先上车这点终于下定决心做到了,但第二个原则还不能落地,因为实在买不起城市中心附带各种稀缺资源的房子,退而求其次买了地铁沿线的房子,用交通上的相对便利部分替代稀缺资源。
2、改善房不仅是改善居住条件,更是改善财务状况。我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城市化远没有完成,经济增长是房价增长的根本因素,所以现在到省城买房,哪怕不会象前几年带来巨大收益,也能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当然,过去十几年象茅台这种大牛股的涨幅会比房地产高,但如果以现在为基点再进行对比,可能会不分伯仲了。
3、多用贷款、期限越长越好,尽量使用公积金。前面两项目前正按计划操作,利率也高不少(话说压力也不小、贷款利息都快赶上房价了),但最后一项因政策所阻无法实现。有得有失,如果一定要用公积金的,可能这次又会空手而归。
4、挑选购房城市的八大要素。这点是我认为最有含金量的一堂课,内容一直没记住,借此重温。常见已知要素:城市规模、人口流入、人均收入、土地供应;关键因素:儿童数量的增速、上市公司的数量、财政收入和服务业占比。
5、租房重要,买房更重要。也曾经想过以后小恬上了大学出去工作,在某个大城市租房住就好,想回小城时有一套房留给她自住即可。可徐远提到了几个关键点:大城市房租快速增长;租房的费用比买房贵不了多少(按租金每年上涨6%,累积30年计算。我有些困惑,房租可能保持这样快速的增长吗?还是要拭目以待);买房具有抗通胀属性(虽然算上通货膨胀,第一套房基本是亏着卖的,但保值基本没问题,如果十五年前不买房,同样的现金放在基金或股市里,缩水更厉害)。
近两个月有点懈怠,客观原因是工作忙的缘故,其实最重点还是主观因素,总想进步的更快一点,反倒欲速不达。
沉下心来学习,慢慢来,比较快。相信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固化,会象房产一样慢慢增值,让自已进化为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