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跟同事谈论起抽烟的话题,她非常赞同我的那句比喻:抽烟的人就像把钞票卷起来,吧嗒吧嗒几口燃尽。
细究起来,这个想法源于很多年前了。
小时候,除了少数上年纪的老人,已经没有多少用烟袋来抽烟了,那时候见叔叔、大爷、爷爷们抽的大部分都是手卷烟,卷烟厂制作的香烟平时都舍不得抽,偶尔相互递几根,都说抽起来没劲。
父亲也是一个烟民,而且烟瘾极大,记得家里也有一个类似的烟斗,但从没见他用过。
每次去地里干活,必得想着带烟,如果忘记捎他的烟袋子,一旦烟瘾上来,就会走坐不安,肯定会四周找寻烟友,寻到还好,田间地头,搭火递烟,即使以前不熟识的邻村人,那热乎劲也堪比亲兄弟。寻找未果的时候,不管离家多远也会打发我们姐弟或者母亲回家给他拿。
看那架势比两顿不吃饭还难受,怪不得他们把烟都戏称“口粮”。
有一次我委婉的说了一句香烟危害身体的话,结果你们猜父亲怎么说?
他居然说:每一个香烟盒子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明明吸烟有害嘛,还健康,你说这不是矛盾吗,国家都不确定的事,谁说全是害了。
遇到这样着魔狡辩的人,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见过以前那些自己手工卷烟的人都知道,基本工序是这样的:把纸撕成不宽不窄的长条状,一摞备用;把自家地里留存的干烟叶子搓碎,装在袋子里备用。
想抽的时候抽出一张撕好的烟纸,放在左手心,右手从烟袋子里捏一小撮碎烟叶,撒在左手里的纸上,捋一捋,卷成一头稍粗一头稍细的长圆锥状烟柱,把粗的一头用手一拧搓起来,尖的一头撕掉空着的一小截,一个自制烟卷就成了。
后来慢慢的,家家户户地里都不种旱烟了,就去集市上买,有烟叶也有烟丝。再到后来,自制卷烟基本被成盒的香烟代替,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过卷烟的人了。
前些年,几乎村村又都建起了标准化的黄烟烘烤房,令我好一阵子不解,明明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国家还给补贴,那一排排的标准化黄烟烘烤房比老百姓的住房不知还要好了多少倍。
卷烟厂的香烟也全部走了精致路线,几分钱几毛钱甚至几块钱的香烟都很难找到了。
想想,一盒几十块钱的烟,每根折算下来好几块钱,看着那些整天吞烟吐雾的人,我就想,这不就等于把钱卷起来,吧嗒吧嗒几口吸没了吗?不知道如果直接用人民币卷成香烟,他们吸起来是不是更带劲。
又想到源于国外那种有身份象征的雪茄,抽起来会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有机会的话倒要尝试一下。
今天跟同事聊起的时候突然想到,以前父亲他们用来卷烟的烟纸不就是人民币这么大吗。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自己才无意识中把烟卷比喻成人民币卷吧,只是今天才找到潜意识中的源头。
这几百字如果被烟民看到,是会引起公愤的吧,不知道会不会有几个烟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