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当干部就要干事创业,创出“造福一方”的真政绩,不能搞“造势一时”的假政绩。要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以人民为中心真抓实干、多创政绩,切忌急功近利、大搞快干、脱离实际,谨防“政绩冲动症”,多思正己、为民、有为,别让政绩成“政疾”,用实绩答好党和人民托付的“为政之卷”。
“政绩从何来?”关键在于摆正政绩心态,树牢“从为民中来,从实干中来”的政绩观,增强为民初心,以胜寸心正己锤炼党性修养,用坚定步履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不图眼前、多谋长远、利民利业,多加打牢基础工程,多干些暖心项目,多出“功成之力”不求“功成之誉”,将“小我”融入“大我”把稳政绩之舵,创造不负党和人民、不负时代的业绩。干政绩不是简单“喊口号”、一时“表表态”,而是要打好信念之铁,摈弃虚伪政绩,自觉在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三省吾身”,把好权力关、廉洁关,时刻警惕演变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乃至诱变成“腐败工程”,努力在事业中真刀真枪、一茬接着一茬干出一番成就。
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靠口碑出政绩,首先要出群众需要的政绩,从群众利益出发,多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得惠不得惠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尺,既可以创好政绩,又能获好口碑。勤往基层跑,多到群众中去,设身处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面对面、心贴心地嘘寒问暖,以关怀模式掌握了解基层群众的第一手资料,把准脉搏找“症结”、开“良方”,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既看政绩“成色”,更看群众“脸色”,将人民立场根植于心,倾全力抓好民生项目、办好民生实事等各项工作,干出群众认可、人民满意的政绩,防止把那些留“痕迹”、造“盆景”当作政绩,做到在为民造福中穿好针、引好线。
善为方能成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善作善成,干事要有善为能力、会干本领,锚定“规划蓝图”,逐个破题解难、答题交卷。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想在任期内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容易犯盲目蛮干、突飞猛进、劳民伤财等“政绩急躁病”,甚至会染上频繁“换赛道”、各搞一套的“政疾”。政绩观一旦有偏差,政绩就会变成“政疾”,不仅损害了党和干部形象,也影响了高质量发展成效。只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做出一番政绩、造福一方百姓。为官执政须有为善为,当学西周召公的“甘棠之政”,树立实干为民的政绩观,深入基层常常问政于阡陌之间,力求细致精当。既要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也要勇于“自找苦吃”,走出“守摊”“躺平”的迷思,切实在抓短期目标、谋长期规划中统筹考虑、循序渐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