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战术与无用功
王晓春
东风吹落星(k12教育评论)
王老,最大的无用功,是“勤能补拙”,意思即:用学生的勤,补老师的拙。
老师不懂、不能、不会、也不学着去找他所教的学科的规律,包括学习思维渐进规律和出题规律,单单想着让学生不断做题,重复做题,死力夸奖那些死做题的笨学生,企图让全体学生勤奋起来以减少自己遭遇滑铝卢(这是滑铁卢的嫡传第十八代灰孙子)的几率。
这些老师最大的特长,就是网上down题,管他百度文库,千度文库,管他全国统考题全省统考题全县统考题全镇统考题甚至全校统考题,都找出来,给自己的学生,做,做,做,只要不死,就做。做了没时间改,就统一评讲,评讲不来,就挑选评讲,甚至不讲。(有删节)
东风老师话比较尖锐,不过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
有无数的经验证明,题海战术对应试有明显的效果,而不用题海战术取得好成绩的经验很少,有也难以推广,因为那对教师的应试本领(比如对学科知识的深入领会,押题本领)要求甚高。为了保险起见,也因为专业能力所限,多数老师是多多益善主义,有枣一杆子,没枣一棒子,练习题天网恢恢,争取不漏考题。如此广种薄收,教师其实也知道肯定师生都会做大量的无用功,学生尤其难熬,然而为了考高分,也就顾不得了。这么做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你只要肯付出辛苦,严防死守,逼着学生拼命就行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学生程度不齐,学习自觉性不高,分层教学不但麻烦且很难管理,班额大了更没法办,于是只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做题,做题,做题,直到学生都恨死学习这件事,教师都恨死教书这件事为止。学校里无用功产量最高的地方,可能就在题海之中。
改变这种现状很困难,但并非没有办法。我觉得每个老师都应该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要点,考试的出题方式,这样,在选择练习册和指定学生做哪些题目时就可以有所侧重,不搞面面俱到。第一本练习册做完了,摸清了学生的情况,到第二本,就可以少选一些题目,也就是练习册要越做越薄,逐渐缩小“包围圈”。对两头的学生,可以考虑允许他们有选择地做对自己最有用的题目,不必每题都做。教师如果不放心,可以先迈小步,第二年步子稍大一些,如果发现一些做法不但可以减轻师生负担而且不影响成绩甚至能提高成绩,就可以继续坚持。
你减少无用功的经验越多,胆子越大。但此事不宜宣扬,尤其不可让领导知道,多数领导都迷信“苦干”,你显得不“苦”,你居然挺轻松,他就怀疑你偷懒,不高尚,不悲壮(当年我就遭到过如此命运,冤死了,百口莫辩)。总之要探索,不可以年年重复自我,不可以总是拼体力。拼体力或许有一时的效果,兜里揣着病假条受表扬,得奖状,绝非长久之计。越活越轻松(且有成效),才是美丽的人生,若越活越累,人生就没有趣味了。千万不要小看这件事,既然题海战术在现行体制下难以避免,我们就要学会在题海中游泳,不要被它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