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算是应我的好朋友果妈的约稿写的吧。如果厚颜说自己学问多高,知识多多,大概是不成立的,但是如果说爱书,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点头称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家里的藏书大概是1000多册,大多都已看完,工作后每年的阅读量大概是50本左右。
至于如何爱上读书,不可避免地要谈点成长经历。我应该算是典型的农村长大的孩子,虽是独生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5岁开始就被托管到外婆家,父母对我的成长经历基本不参与。我的外公是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享受免费的报纸,他本人喜欢听广播,看新闻联播。于是我的一天就在广播中开启,在新闻联播中结束。小时懵懂,听着“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看着“欢迎收看新闻联播”也不觉得枯燥,照样津津有味,看报纸连猜带蒙也无师自通学了不少汉字,幼儿园上了一年之后升了小学,学了拼音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对于我来说,识字就相当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的世界再也不是简单的外公外婆舅舅舅妈,不是日复一日重复的乡村风景,书里的世界有王子和公主,有精灵和妖怪,光怪陆离的世界让我沉迷。前面说了,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基本不参与,有也是最基本的吃喝穿戴,当然也不会带我买书。所以所有有字的东西,报纸、杂志、产品说明书,都是我阅读的对象,所有家里有书的小伙伴,都成了我借阅的目标。每天做完作业,我就开始执着的看书,直到天光昏暗,看不清字。因此,直到现在,外婆家的老邻居们都记得那儿曾经住过一个狂热读书的小姑娘。
到了初中,因为读杂书积累了深厚的阅读功底,因此我的作文一直以来都是班里的范文。也因此得到了人生第一个与读书有关的职务:班级借阅员。每周都能获准去学校图书室,为班里所有的同学挑选图书。这样的“职务”大大方便了我的阅读。我总是抓紧时间读完我自己那本,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换,此时我已经回到了父母身边,但是还是一样,父母只关注我的学习成绩,其他都不在意,我有时候会埋怨他们对我精神世界的忽视,但是没关系,我自己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世上所有的品德、爱好、价值观,我都可以在书中学到。高中紧张的学业让阅读成为奢侈,还好,有指定的阅读书目。在这个时期,我培养了对古文的爱好,我着迷古文辞藻的精炼与美丽,而钻研古文,是语文老师默许并赞赏的,班主任老师也不会认为看闲书而把书没收。
到了大学,学校图书馆就是一个殿堂。即使浦口的图书馆只是一个简易工棚,鼓楼的图书馆有点太远,但是并不妨碍我大多数没课的时候都泡在里面。人文、艺术、小说,不问出处,书名感兴趣就抽出来看,有价值的就做做笔记,默念背诵。
工作后终于有了收入,像是为了补偿幼时的我买书欲始终得不到满足,我开始了对书的囤积,看报纸杂志上的新书推荐,看贝塔斯曼书友会邮寄来的推荐书目,看《读者》杂志喜欢的节选去找全本,我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看自己喜欢的书,这样的感觉真好。
总结我的读书经历,有收获,也走了很多的弯路,我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读书从不干涉,却也埋怨他们没有正确的指引,但是经历就是财富,正是因为读了不少的烂书才能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好书,看了很多各个领域的杂书,才能分清自己的兴趣方向。
现在我做父母了,虽然我的孩子才3岁,但是我对于他今后的读书是这么考虑的:
1、爱上阅读。培养读书习惯,我爱买书,也爱给孩子买书。同学朋友、网络上推荐的幼儿读物,先做个基本判断,然后就买回来,孩子有的喜欢,看过一遍又一遍,也有的读了两句就没有兴趣听了,那有什么关系,现在的玩具动辄好几百,相比而言,图书的性价比已经很高了。
2、兴趣第一。尊重孩子的兴趣,尽可能的满足他的需求。就像我儿子现在的兴趣点在三国和恐龙,我就买了一系列相关书目,绘本版三国故事、三国武器、三国人物传记。恐龙绘本,恐龙图片、恐龙科幻,看不懂没有关系,大人可以讲,孩子的理解力远远超过我们想象。
3、把握方向。我不想对孩子的阅读指手画脚,就像我不喜欢别人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一样。但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基本的把握还是要的。我会去做功课,大致了解书的内容,选择适合他年纪的书再给他选择,等到他长大些,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再教给他选择书的方法。
我一向认为,不管社会多么发展,电子设备如何取代传统行业,书,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