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会
我们和这个红尘世界只有一次相遇,别后再不相逢。这是不是最深的恐惧,最大的遗憾呢!
窦文涛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说过,他读初中时有一回突然想到人终归会死去,当时把自己的脑袋都吓小了!
小时候隔壁邻居的一个奶奶去世了,大人们都是悲伤模样。我们一帮小朋友却跑来跑去的疯玩,无厘头的很开心。有个叔叔看不过,把我们喊住训斥了几句:李奶奶走了,再也回不来了,你们闹腾什么!这么不懂事!
当时冲击比较大的是“再也回不来了”这句话。听得我脊背发凉,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了解死亡。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爷爷去世了。爷爷陪伴我长大,感情自然很深。爷爷在我们老家造纸厂的职工医院走的,当时亲戚们都聚在了病床边。爷爷停止呼吸的瞬间,大人们像得到统一指令一样开始大声痛哭。
而我在这个最应该悲伤的时刻竟然哭不出来,麻木的躲在医院走廊的一个角落里。却在一个月后频繁梦到爷爷慈祥的笑容和温暖的大手,差不多每晚都在梦中哭醒。长大后才知道,遇到很深重的悲伤我们就会启动防御机制,反而在当时把这股情感压抑住了。
爷爷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仍然很难接受这个现实,当时总是感觉爷爷还活着。特别思念的时候就只能去回忆以前和爷爷在一起的场景和感觉。以至于四十多年过去爷爷的音容笑貌还是很清晰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有一种说法,我们普通人留在世间的痕迹和亲人的记忆大概要经历两代人。然后就真的是离开了,连怀念和记忆都不会再有了。
为什么中年是个危险的年龄段,因为很多意外会增加。单单因为意外产生的惊吓就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差不多两年时间,我的三个关系非常好的同学身体相序都出了很大的问题。两个离世,一个因为脑出血开始了漫长艰难的康复之路。离世的两个同学,一个随意对待身体,另一个却很注意健康保健。看来真是世事无常。
死亡这个话题伴随着巨大的恐惧和哀痛,我们的文化还是比较忌讳的。去年老家的亲人寻到了比较合适的地方,我们家族决定把坟地由原来的山上迁去公墓。
迁坟算是很大的事情,我大伯那边的孩子还有我都从外地赶回老家。具体操作请了专业团队,团队的老大也是阴阳先生,会看风水熟知各种仪式。
当时算出要午夜十二点才能动土,我们一干人等男丁可以在坟前照应着,女眷要退后几十米远。我的爷爷是土葬,就是埋了一口很大的棺材那种。在爷爷埋葬了三十八年后我看到了他的骨骸,一点都没有害怕,感觉能为他做点什么很欣慰。
公墓的环境很好依山傍水,宁静安详。我想人离世后应该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灵魂也是有的,至少这些祝愿都存在于在世亲友的心中吧。
佛教说“肉身难得”,有两个精妙的比喻:说瞎眼的乌龟在大海里游泳,大海里漂浮着上面有个洞的木板,乌龟头一伸刚好是在木板的洞中。这叫:盲龟浮木伸头。再说在最高的须弥山上垂下一条线,山下放一个绣花针,线一垂下刚好穿过针孔。叫:高山垂线穿针。
我们的身体能来到世上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当然要珍惜。昨天晚上和朋友吃饭,不知道怎样引起话头我又开始苦劝一个朋友戒烟。后来想为什么对我很容易的事情,其他朋友却认为很难呢?他们应该没有遇到或者捕捉到一些转折时刻,或者说时机没到。
我家小迟大学三年级,学的是日语专业。前两天小伙子一本正经的提出来想在绘画方面深造,我和孩子妈面面相觑后也只能表示鼓励。知道他喜欢画画,但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现在再考专业课会不会晚了?会不会只是孩子的一时冲动?这些都有可能,但我们还是选择了鼓励他去用行动来自己体验并且得出一些结论。
最浪费时间的是无法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最容易出错的是没有实践体验就得出结论。或者说正确的方向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行动的犒赏。好的时机也是动态捕捉的。例如最后成功戒烟的人平均要失败过六次。
因为是“一生一会”所以要尽情的去体验,尽情体验的前提是大胆的投入行动。除了生和死应该没有真正的大事情。死亡不听我们的安排但却可以通过修行了断,这也要看你是否愿意去行动。
正如弘一法师所说:百鸟远去,天水一线,一生一会,去去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