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听身边比较年长的长辈说过,只要池塘里有水,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你是否在水里放养鱼苗,经过了了一段时间后,以前没有鱼的池塘就会凭空出现鱼。那么挖个池塘注满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鱼的说法是否是真实的呢?有科学依据吗?
池塘
我认为这个说法不绝对,也不严谨。在有水的池塘或水坑,不放鱼的情况下有很大的几率可以生鱼,而也有可能不会出现鱼。区别在于初期形成水下生态环境中,是否有人为破坏水中生态系统的行为。
鱼
首先由于风力的作用,大风把植物吹落在水坑之中,这些植物连同种子一起被大风吹进了水里。有些水生植物的种子慢慢在水中生根发芽,变成水草;而陆生植物长久地浸泡在水里,则渐渐为生出水藻提供了条件。经过一段时间,水中的植物日渐变得茂盛。
也引来了水坑中的第一家租客,那就是青蛙和蟾蜍。
池塘引来蛙类
青蛙或者蟾蜍它们是通过地表迁移到此处,水坑中的植物和水是蟾蜍青蛙产卵的必要条件,这些青蛙和蟾蜍在此安营扎寨,在这个水坑里植物为挖卵提供了庇护。而诸如蚊子,蜻蜓等昆虫又在水中产卵,成为了蛙类和蝌蚪最主要的食物饵料。
鸟
像其中的哑音天鹅就比较喜欢吃水中的植物,有时候也吃昆虫和蛙类。这些候鸟都是从远方迁移而来,它们路过大大小小的水域不计其数,所以在捕食的时候,翅膀及身上的羽毛就有可能吸附到其他水域中已经受精的鱼卵。
这些鱼卵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经过短时间的无水运输有很大几率保持活性,所以这些受精的鱼卵,就随着迁徙的候鸟水禽一起来到了此处。慢慢的这个水坑里鱼卵也孵化出了小鱼。
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坑又由于季节暴雨的出现,使这些水坑逐渐连成了一片,也使这些水坑中的鱼类互相交换,所以又增加了各个水坑鱼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