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往往是后天养育造就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往往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里长辈过分喜爱与宠溺,给他的外部评价不客观造成的。事实上,社会生活是很无情的,不会特别宠爱谁。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旦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就会出现心理落差。像这种因家庭造就的人格缺陷导致的犯罪,怎么能让社会来当替罪羊呢?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只会怪罪社会。
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具体的人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活动的社会平台的关系搞清楚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大量案例表明,那种残忍、冷漠、狠毒的犯罪人,童年时大多有过无助、缺乏关爱、生活坎坷的经历。
从王某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在童年没有经历过比金钱更重要的“爱的抚养”时,内心就不会拥有哪怕一丝的爱。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因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人生任务,人一旦错过早年的人生课程,将终身难补。当一个人以犯罪为生时,就像一头恶狼,谁遇到他就倒霉。所以,如果我们不从小好好养育孩子,不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就会造出“恶狼”来伤害我们自己和整个社会。
孩子的问题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
孩子撒谎的原因:
很多孩子出问题时会瞒着家长,为什么?因为家长对孩子不宽容、不民主,不能接纳孩子。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爱撒谎。”这意味着什么?孩子每次跟他们说真话,他们都持否定的态度,孩子以后就不敢再告诉他们真实的情况。要是家长能接纳孩子的一切,即使孩子犯错了,也能以合理的方式回应,孩子就不会这样了。
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
现在很多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因为他们自己的心理就有问题。还有很多家长意识不到是自己的问题,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如果老师和同学都对我的孩子不好,是不是有可能我的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了?”然后,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与自己的孩子聊一聊。
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孩子不用天天查书,不用天天问专家,家长只需花点时间自我反省,想想孩子的表现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给予了孩子什么,自己哪一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这样。
抓家庭养育,关键是要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以往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想明白了就赶快调整。家长一调整,孩子也就跟着调整了。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很多父母陷入一个误区,整天忙着为孩子的将来挣钱,却无暇顾及孩子眼前的需要。他们不知道,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用钱堆出来的,尤其是心灵的成长,更不是用钱就能换来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
家长容易忽视了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亲情与陪伴。
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都说“富不过三代”,所以钱挣得差不多就行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需要你时能陪伴他。否则,你纵有家财万贯,可能还是会被败光的。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很多父母很焦虑,孩子一出现问题,就赶紧找专家。可是,任何专家都有一个问题不能替你解决,那就是你的孩子是不是你自己天天在照顾、抚养和陪伴。
孩子本应与父母相处的大量时间被替代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自然也被削弱了。
养育孩子,并非天天在说教,也并非事事在照顾。陪伴也是一种养育,这需要的是一种过程。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即使孩子从小没有离开父母,但如果父母图省事,把他交给别人照看,每天只见上一小会儿,这种养育过程的省略和空白,也会造成父母读不懂孩子的心思、需要和愿望等。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民间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正是父母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是学习和扩充人生知识的过程。
有很多养育孩子方面的书籍,寻找好书有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是咨询身边那些把孩子养育得非常好的人,包括同事、亲属、邻居等,让他们推荐一些好的育儿书;二是直接去书店,寻找好的出版社出版的育儿书;三是参考网络评分,看某本书的使用范围是否广泛,如果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不同国家的版本,那一定是好书。
有些问题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现象,父母应该抓大放小。可是,这些焦虑的父母一不看书,二不学习,事事都要问别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天职,也是父母的天性,只要去经历,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做。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如果谁想摧毁一个民族,就让那个民族的人口质量先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家庭名存实亡。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值得我们反思。
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是家人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温暖,还有育儿和养老,这些都需要花时间相伴。
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的婚姻与情感危机。
找对象:
我告诉大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性情好和有责任感最重要。那么,如何考察呢?一定要先看对方的父母关系好不好。如果对方父母恩爱、家庭和睦,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感情冷漠、怨气十足,这种家庭要慎入。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