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提倡“差生”,改口“后进生”,指那些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不能适应社会大人要求,不能遵守纪律,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好好做作业等。简单概括为:学习成绩差,学生品质不好。一听到“后进生”,家长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头痛。
但奇怪的是,往往这些孩子将来踏入社会后,和老师联系最多,见到老师格外亲。反而那些学优生早已经散落天涯不知去向,即便偶然撞上了,也假装不认识,熟视无睹。
同事以前的一个学生,高中毕业后,没有上大学,决意闯荡北京,找了份工作——在中南海站岗。逢年过节,都会给老师打电话,发信息。结婚了,也跟老师分享喜讯。同事假期去北京游玩,还做东请老师吃饭,说是后悔上学那会没有听老师教诲好好读书,现在没有学历没有知识只能做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另一个同事结婚的时候,他岳父的学生在市场卖猪肉。听信后,二话没说,直接扛了半头猪去了。隔三差五,班里的几个刺头一块约着去老师家喝喝酒说说话,比自己不在身边的孩子都贴心。
所以,“差生”更亲老师!分析来,有这么两点:
一是老师与这些后进生打交道最多。上课扰乱纪律了,下课不完成作业了,都得单独批评教育,时不时还得和家长谈谈话。老师们花在这些孩子身上的时间精力较之于那些学优生更多。而学优生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是自己学习习惯好,勤奋努力的结果,老师的作用微乎其微。所谓的,跟个小猫小狗在一起时间长了都有感情,何况是天天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的人呢?双方在彼此身上都花了时间和心思,自然更亲。
二是后进生更容易感到暖。通过德智两方面评价学生过于简单粗暴。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评价维度需要多元化。班上有个孩子,除了学习吃不进去,孝顺父母,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干活还特别有眼力劲。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和孩子沟通去了体校,发展特长。任课老师经常一块念叨这孩子,说这孩子将来上了社会绝对是把好手。
这些后进生,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心理上终归还是个孩子。我们老师需要转换教育方式,多些关注和耐心,其实孩子们都明白。只是长期的习惯养成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天两天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改变。当然,也有可能孩子小,当时不能了悟老师的用心良苦,及至长大成人踏上社会为人父母时,总会翻然悔悟的。
教育是一份爱和良心的事业。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用心干教育;一定要始终相信我们在孩子身上洒落的汗水和泪水,总会有一天开出绚烂的花朵。我们就静静地,等待和希望……
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