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加缪的《局外人》中描述的局外人,实际上并不是局外人,他时时刻刻生活在自己的感觉里,忠实于自己的需要,不讨好、不谄媚,能够理解别人的心意,也能够为别人做些事,他是他生活的主人,就像他自己说的吗“我好像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他是被司法制度挤出局的,是被所谓的社会意识形态挤出局的。《局外人》说的是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荒谬,说的是司法制度中的荒谬。
心理学意义上的局外人,是在幼小的时候就已经深感被排除在外的人,在克莱因的理论中,这是一个人至深的痛苦,为了缓解这个痛苦,人会发展出被排除在外的“好”来,以至在自己的人生中始终抓住这个好,这个好就是“置身局外”。一旦置身局外,这个人会感觉自在,没有压力,即使一定要在一个桌子上吃饭,那也是不坐主位、不做主陪,坐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上。打球的时候,他们不愿意自己是输赢的决定者,只希望自己是参与者,不犯错也不居功。生活中他们一边感觉着被排除在外的寂寥,一边品着“置身局外”的甜。
局外人的品行,让这个人不能充分地生活,换言之很难“成为自己”,成为自己就要背负起自己,就要有一个自己,局外人是不愿意有任何承担的。如果有一份事业需要殚精竭虑地去成就,局外人是不会去做的,他们喜欢像空气一样活着,像云彩一样悠悠。不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没有脚印,也不为立足之地操心。
新一代的孩子,出生在物质文化生活空前丰富的年代,而这个丰富让年轻的父母们很难好好专注地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虽然带着孩子在玩,在一个个大猫里游荡,在一个个景点间流转,但每个时刻,孩子都没有被关注到。当孩子被关注的时候,常常是他们要承担起课业负担的时候,“难受的时候”。孩子的整个成长流程似乎专为打造“局外人”而设。
这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局外人”是个无害的人,是一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但如果“局外人”自己想要成为自己,那就需要心理咨询了。或者说,一个人开始治疗自己,就是开始成为自己,就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就是要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